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广大乡村是中国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乡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广大乡村普遍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如基层治理能力衰退,农民公共服务产品缺乏、农民利益受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群体性事件增多等等,这一结果不仅影响到了乡村社会的基本稳定,且一定程度危及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治理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乡村治理的模式转变早已势在必行。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方兴未艾,集中了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涌现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都从各自学科视野出发,或研究具体问题、或探讨制度设计,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理论有它自身丰富的内涵,但至今并未完全被我们充分挖掘。马克思所主张的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走向融合等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乡村治理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正是运用马克思现代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合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及其困境、分析其原因,力图为我国乡村治理平稳转向现代治理提供对策建议,相信这一探索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阐明选择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最后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论文结构做了具体说明。第二部分介绍马克思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得出对于当代乡村治理的启示。第三部分介绍中国乡村治理的特征及历史沿革。从对“乡村治理”一词的定义入手,界定中国乡村治理的内涵与论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历史上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中国当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机遇,并在在吸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归纳出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的治理困境及原因。第五部分是指出中国当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乡村治理平稳转向现代社会的路径选择。第六部分是参考文献和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