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少年教养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及其二者的相关性,既是促进少年教养人员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构建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河南省某少年教养管理所的少年教养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10月—2005年3月期间,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简称ITS量表)对其人格特征、人际信任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讨论。 将少年教养人员EPQ量表得分与量表常模值相比较,结果为:掩饰性(L)分量表得分较低,内外向(E)分量表得分趋于正常,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分量表得分较高,说明其人格特征与正常少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多具有N、P高分所代表的人格特征。将少年教养人员ITS量表得分与量表界定分值相比较,结果为:量表得分较高,说明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较高。EPQ和ITS的相关研究结果为:EPQ量表中L(掩饰性)维度和E(内外向)维度与ITS量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EPQ量表中N(情绪稳定性)维度和P(精神质)维度与ITS量表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的协调发展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人格特征的稳定发展可以增强个体的人际信任,人际信任又可以促使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个体间人格特征的差异为人际信任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而对人际信任的研究又为人格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研究将人际信任放在人格特征背景之下,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以评价为目标进行相关研究及讨论,研究人格特征对少年教养人员的人际信任、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意义和系统功能。 本研究针对少年教养人员不同的人格类型,提出分类矫治原则和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一方面通过少年教养人员的人格特征,推测他们的人际信任程度,找到促进人际信任水平提高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从少年教养人员现有的人际信任水平和人际交往入手,促进其人格的成熟。 本研究将为后续针对少年教养人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积累资料,为有关部门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和实施教养管理提供借鉴,为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预防少年违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