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混凝土结构常处于温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温差荷载作用下,因混凝土各相组成的导热性能及热膨胀性能不同而产生温度应力,此过程的反复作用会引起混凝土损伤的积累,使其出现开裂和剥落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物理试验,探究了循环温差作用下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循环温差和不同温差循环次数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以超声波速为损伤变量的热疲劳损伤模型。基于随机骨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寒区供水渠道性能演化与灾变机理(编号:2017YFC405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渗透水压引起的混凝土损伤机理研究(编号:5137917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结构常处于温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温差荷载作用下,因混凝土各相组成的导热性能及热膨胀性能不同而产生温度应力,此过程的反复作用会引起混凝土损伤的积累,使其出现开裂和剥落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物理试验,探究了循环温差作用下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循环温差和不同温差循环次数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以超声波速为损伤变量的热疲劳损伤模型。基于随机骨料模型,建立了二维三相混凝土数值模型,对混凝土进行细观热疲劳损伤模拟分析及验证,进一步探讨不同细观组成对混凝土热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最后对不同工况下的混凝土矩形渡槽进行热疲劳损伤模拟分析,研究循环温差对其安全性影响规律。本文研究为混凝土性能的调控以及薄壁混凝土结构在自然温差循环下的安全度评价、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有:(1)保持环境湿度不变,在20℃、30℃、40℃的循环温差作用下,对C25和C40两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开展热疲劳损伤物理试验,测定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等宏观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循环温差的增大和温差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强度下降明显;相对抗压强度和相对劈裂抗拉强度随温差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小的过程呈先缓后快再缓的趋势;C40混凝土的相对强度下降幅度大于C25混凝土,且劈裂抗拉强度较抗压强度对循环温差作用更敏感。(2)通过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测定混凝土在温差循环过程中的超声波速。结果表明,同龄期对照组试件的超声波速呈上升趋势;循环温差作用下,混凝土的超声波速呈下降趋势;同一强度混凝土,循环温差越大、温差循环次数越多,其超声波速下降越多,即内部裂隙缺陷出现越多;C40混凝土的初始超声波速大于C25混凝土,且下降幅度更为显著,与宏观力学性能相对应;基于超声波速构造损伤,建立循环温差作用下混凝土的热疲劳损伤模型,为后续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提供依据。(3)通过压汞法测定混凝土在温差循环过程中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从微观层面阐释了循环温差作用下混凝土强度劣化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同一循环温差作用下,C25混凝土的孔隙率、孔隙总体积、平均孔径、中值孔径和最可几孔径均随温差循环次数的增多而增大,而孔隙总面积减小,孔径分布曲线向大孔偏移,小孔含量减少而大孔含量增加;与C25混凝土相比,C40混凝土的孔隙率较小而孔隙率相对变化更大,表明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更加致密且更易受热疲劳劣化作用影响;循环温差作用下,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表现出粗化的特征且呈劣化的趋势。(4)基于随机骨料模型,生成了二维三相混凝土细观模型。将骨料视为弹性材料,采用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来描述砂浆和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对混凝土进行温度场、单轴抗拉和抗压损伤破坏以及热疲劳损伤模拟分析。从细观层面揭示混凝土热疲劳损伤的内在机理,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正交试验,探讨各细观组分对混凝土热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骨料含量对混凝土热疲劳损伤的影响最大,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骨料级配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热疲劳损伤与骨料含量和骨料最大粒径呈负相关关系,与界面过渡区厚度呈正相关关系,骨料级配越好,损伤越小。(5)基于混凝土渡槽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工况(夏/冬季通水、夏/冬季无水)下的矩形渡槽进行温度场、应力场、位移场以及热疲劳损伤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矩形渡槽的竖向温差大于横向温差,渡槽存在着不均匀的温度梯度;渡槽的竖向应力大于横向应力,夏季的应力值大于冬季,夏季和冬季工况下的拉应力分别在渡槽内表面和外表面;温度作用下,夏季16时渡槽整体向外膨胀变形,冬季8时向内收缩,渡槽南侧的位移大于北侧;与仅在温度作用时相比,温度与自重、水压共同作用下,夏季时渡槽顶板、底板中心位置的竖向位移均减小(即相互抵消),冬季与之相反(即相互叠加)。在温度循环作用下,夏季和冬季的损伤分别主要分布在顶板内壁和底板外壁的中间部位。经28d循环温差作用,夏季和冬季的损伤值差别不大,但冬季产生的损伤主要分布在底板跨中外侧,故对渡槽的运行安全更为不利。
其他文献
亏缺灌溉是一种对灌溉制度进行合理调整,允许产量有一定降低,而最大限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本研究在夏玉米3个生育阶段(出苗—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灌浆期)分别设置3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溉:100%ET;中度水分亏缺:80%ET;重度水分亏缺:60%ET,其中ET为蒸渗仪实测的充分灌溉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共设置9个不同程度的亏缺灌溉处理,通过分析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夏玉米根系特征参数(根长密度
泵站作为调水工程的核心部分,在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水泵站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泵作为泵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离心泵须频繁适应不同工况,运行中偏离设计工况点后,泵内水力流态异常,诱导较强的压力脉动,进而引起泵体和连接管道的振动。因此深入研究离心泵内不稳定流动现象,及其与压力脉动、振动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泵站效率,减少泵
水轮机调节系统是集水机电于一体的复杂多模块化的非线性最小相位系统。在电站实际运行中,水轮机调节系统的稳定运行受机组振动、过水系统中的水锤现象、电信号传递延迟以及压力水头波动的影响。新型能源发电形式在电网中占比的日益突出,对电力系统复合能源下供电侧出力变化的快速调节有了更高的要求,水电站所承担的电力系统调峰、调频任务也将变得更加艰巨。本文将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应用于时滞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基于系统模型和自
推移质泥沙起动对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发展和河床演变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速摄影技术,辅以小威龙流速仪测量断面流速分布,开展了泥沙起动和遮蔽试验,并结合统计理论,分析研究了均匀沙起动概率、非均匀沙起动概率以及上游颗粒遮蔽作用下起动概率,揭示了泥沙起动的随机性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均匀沙起动概率水槽试验。通过对均匀沙不同暴露角及不同水流条件下单颗粒泥沙起动概率水槽试验观测及统计
在电力系统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水电事业的高速发展给水电站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由于电能质量需求越来越高,水电参与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原因是水电站采用的PID控制结构简单,难以精确控制较为复杂的水轮机调节系统,加之多次调峰会增加水电机组调节次数,不稳定工况增多,导致PID控制调节品质较差。因此,为提高水轮机调节系统控制的精确性进而改善调节品质,提出了预测函数控制算法应用于考虑多种复
水力发电机组是水能转换利用的重要水利设施,其装机容量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对电网的影响逐渐扩大。水轮机调节系统负责调节流量和维持机组的额定转速,是其调控能量转换的核心。调节系统的稳定性对供电质量和整个水电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随机性的负载波动等外部扰动,伺服电机的动作延迟等都会影响系统稳态,另外水轮机调节系统本身的强非线性,多变量耦合也对高效处理和执行来自电网的调度信号带来挑
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温升幅度较大。由于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西北地区近年降水量及河流径流量增加,干旱状况得到缓解。在气候不稳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西北气候可能在未来百年发生较大变化,因此,研究西北地区未来蒸散发和干湿状况对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蒸散发(PET)、地表蒸散发(AET)和干湿状况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通常是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将全球气候
超长链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鞘脂的重要组成成分,鞘脂是真核细胞膜的主要脂质成分,在皮肤屏障形成和神经功能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ELOVL1是合成超长链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ELOVL1的缺失会直接影响皮肤屏障和神经功能。但是,目前关于ELOVL1的功能作用研究集中在哺乳动物,关于ELOVL1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泥鳅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泥鳅E
我国海洋能资源丰富,其中海流能开发潜力巨大,本文研究的偏心圆柱绕流发电装置的水动力学机理是当来流经过圆柱时,由于边界层脱落不均匀,就会产生周期性的力,从而导致摆动。该装置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在开发海流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偏心圆柱绕流摆动的运动规律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研究偏心距、阻尼以及雷诺数等参数对偏心圆柱水动力性能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应用混沌理论中
在冬小麦灌浆期,往往突发高温和干旱天气,给粮食产量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研究冬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浆期高温和干旱的响应过程,对挖掘冬小麦应对高温和干旱灾害的抗逆潜力和指导减灾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在构建高温胁迫情景时,时间尺度上通常采用昼/夜的恒定温度,这与实际自然环境下的日气温变化特征不符。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梯度水平的高温和干旱胁迫,旨在解析冬小麦叶片光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