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林纾以一支译笔奠定了他在近代翻译界的文学地位。与其翻译事业相比,他竟更为看重自己的古文创作,一生中笔耕不辍地创作了三本散文集《畏庐文集》、《畏庐续集》和《畏庐三集》。他对自己的古文要求极为严格,常数月才得一篇,在编选自己的散文集时,也是筛选甚严。清末民初,正值中华民族历遭内忧外患之时,全国各界爱国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相继掀起革命运动,与此同时文学界也拉开了革命的序幕,如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等。身为文人又甚爱古文的林纾自然也被卷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学界革命之中。由于出身贫寒,林纾是通过搜罗和阅读古书自学成才的。在外国文化还没有大规模地袭入中国之前,他受到更多的是传统古典文学的滋养,尔后因翻译外国小说的机缘才受到外国文学的熏陶(其中不乏外国散文),正是基于中西二元文化的融合才使得林纾的古文与此时的桐城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将对古文之路的探索与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的危亡相并列,后期的古文创作较之前期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古文创作中,他既积极地吸纳外国文学的精华,又极力地维护传统古文的独立性。在林纾看来,两者之间并非是对立的,相反他试图以更为宽容的姿态吸纳外国文学的精华,探索传统古文的生存之路。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白话文运动时,他的这种努力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林纾的古文与其翻译的小说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尤其是在思想内容上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互文,既有他对中外文化碰撞的反思,也有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自我想象。这种想象从晚清到“五四”,从近代到现代,从未间断过,林纾所构建的中国现代化的图景便是这纷繁的想象中重要的一支。在新文化批评标准的影响下,学界对林纾文学成就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林译小说上,其创作的古文则一直处于被埋没的状态,他甚至还因其古文被学界一味地戴上“卫道者”、“桐城谬种”的帽子。对于取得了诸多文学硕果的文人而言,林纾的古文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开始抛开对林纾原有的芥蒂,展开了对其古文的分析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借助还原历史语境、深入原著细读、分析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来准确把握林纾古文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及前后期创作的变化。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笔者将注意把握林纾古文创作与林译小说之间的关联性、与其古文理论之间的悖论性,在比照过程中充分展现林纾古文的复杂性,籍以对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在近代文学史上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有清一代散文发展的脉络,把握清代古文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在古文内在发展规律的制约下,林纾的古文创作将会向何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借助对林纾与桐城派异同之比较,洞见他的古文创作倾向的独特性。同时还原历史语境,从林纾的出身、师承、交友等诸多方面来探寻林纾的古文渊源。第二部分:在参照林纾古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古文所具有的几大艺术特色。重点把握传统古典与外国文学对他古文创作的双重影响,探寻其散文创作在中国散文近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风貌。第三部分:以辛亥革命为界将林纾的古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尽管评论界一致不太看好林纾后期的古文创作,笔者将通过对其前后期作品思想内容的比照,总结归纳出他的古文创作前后期间的关联性。针对此种关联性,论者将分为四个小节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呈现林纾后期古文创作中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其晚年的矛盾心理及复杂情感,从而窥探林纾思想的一角,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化过程中精神苦闷的根源。结语部分:对林纾古文的艺术价值及思想价值进行总结、概括,简要探析其古文创作与现代散文的某些关联性。在古文创作过程中,林纾对传统古典的继承、对西方文学精华的吸纳,集中展现了中国散文由近代向现代嬗变的过程。林纾散文中的怀古情结与现代散文中的某些怀古氛围是一脉相通的,其散文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焦虑和精神的苦闷也与现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林纾的古文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