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大量不透水混凝土路面和建筑物取代原有土地,造成了大量路面径流,携带着大量污染物(如城市垃圾渗滤液、重金属、动植物残体等)随着径流雨水进入天然水体造成污染。传统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对重金属、溶解性有机物和新兴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有限,因此选用具有较好吸附能力的赤泥和粉煤灰来取代等量水泥,制备了改良植生型生态混凝土,获得了最佳赤泥取代量为10%,对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0.2%、68.55%和57.45%;抗压强度为8.28MPa、孔隙率为21.4%、透水系数为13.1 lmm/s、pH值为9.17,能够满足植生护坡要求的同时加强了其水质净化能力。通过对改良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水质净化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改良植生型生态混凝土(RFC、RFC-A、RFC-A-P)相比于传统植生型混凝土(TC)对各种污染物质(TOC、TN、NH3-N、TP;Cu2+、Zn2+、Pb2+、和Cd2+;DCF)的净化效果要更加优秀。此外,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等方法发现: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对路面径流中DOM的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在处理后的出水表现出了一定的类富里酸特性,说明在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内部有微生物活动参与其中。最后,针对路面径流中典型污染物溶解性有机物(Dissoled Organic Matter,DOM)和重金属(Heavy Metal,HM)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通过二维同步光谱发现重金属离子(Cu2+、Cd2+、Pb2+)和DOM样品中的类蛋白质物质易发生络合作用,且Cu2+、Cd2+与DOM的络合能力要强于Pb2+,通过二维异步光谱图发现了 HM和DOM的不同络合位点和顺序,为研究污染物在自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等行为和生物毒性等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