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我国实施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开启我国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之路。自“四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粮食供给不断增长,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补贴政策运行14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供给侧矛盾也逐渐突显,集中表现在口粮优质供给不足,部分粮食库存高企,大豆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严重等方面。现有的农业补贴对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有着怎样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的视角,采用交叉项模型及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测定出能够使投入产出弹性发生显著变化的门槛值,希望为我国实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借鉴思路。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产支持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能够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且补贴的产量效应存在省际差异。当生产支持补贴超过59.56亿元的门槛值时,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显著提高。当农机购置补贴超过11.62亿元门槛值时,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产出弹性显著提高。安徽、河北、吉林、内蒙、山东、四川、江苏、河南、黑龙江等9个省份已突破生产支持补贴门槛值。安徽、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江苏、内蒙、山东等8个省份突破农机购置补贴门槛值。湖北、湖南、江西、辽宁四省两种补贴门槛值均未突破。2.无论是否跨越门槛值,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弹性均不显著。农村粮食生产的分散性导致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很低,生产支持补贴未能影响劳动力资源各生产行为的分配。3.当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最突出的问题是补贴结构失衡的问题。根据门槛模型的估计,到2016年,我国的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已有9个省份突破了生产支持补贴的门槛值,这说明很多省份的农业补贴在总量上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标准,但是从粮食种植结构及粮食作物产量上来看,政策效果被削弱,补贴效率较低。归因于粮食补贴政策结构安排不合理,补贴发放“一刀切”,稍显粗放。本文认为,要改变粮食政策效率较低的现状,应实施“精准农业补贴”。一方面,引进市场化机制,从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价格机制,是破解当前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明晰补贴目标,产量质量协调并行;同时创新补贴方式,降低行政成本;建立相关政策协调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