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织图》是记录我国古代蚕织生产的图像,描绘了我国古代载桑、养蚕、织布等与蚕织相关的劳作过程。在历代版本的演变中,《蚕织图》经历了南宋和清代的两次创作高峰,从民间的耕织画发展成为一种宫廷的绘画题材,也从一种科普性的画册,演变成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风景画。同时,蚕织图所展现出来的自然风光、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田园理想的一种映射。总体上看,宋代《蚕织图》风格简丽清雅,画中人物纤细清秀,画目细致完备。元代与宋代画目一致,但明显地具有了元代的开朗气息。明代既有邝璠具有明显的工匠色彩的《蚕织图》,也有仇英富丽、雅致,极具审美价值的《蚕织图》。清代宫廷御制《蚕织图》中,人物神态从容、娴静,整个画面端庄典雅,反映出的是清代中农以上的农家生活。民间所绘《蚕织图》则更为朴实,充满了农家的生活情趣。基于《蚕织图》的历代流变,依据传播学的理论视角,《蚕织图》的文化传播要素主要有传播内容、传播者、演进与外传以及传播功能等几个方面。《蚕织图》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蚕织图像、诗歌、技术以及风俗文化等,这些内容共同呈现出了《蚕织图》中我国古代蚕织文化的基本面貌。《蚕织图》的传播者(画者)主要为一般官吏、文人画家以及宫廷画师,不同画者的立场与背景,使其作画意图和风格也大为不同。《蚕织图》的演进与外传分别为其国内和国外的传播。在国内的传播路径大致有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平级流动;在作品的呈现上,《蚕织图》在清代以后,出现了众多的延伸作品。对外传播主要是向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流传,宋元以后,《蚕织图》风靡一时,东南亚地区一度形成了《蚕织图》文化圈现象。《蚕织图》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文化圈层,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蚕织图》的传播功能主要包括:纪传功能、政治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文化传承与交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