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园,顾名思义,是指建设在城市内,可供游览、观赏、休憩的公园。城市公园最早出现在西方,结合城市公园本身的定义和最早的城市公园定位来看,“开放性”是城市公园的基本属性。而我国的城市公园因为社会历史原因,原是需要买票进入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公园的发展,公园开放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城市公园的开放,也暴露出了“失去门票收入,公园管理难于正常维持;公园游人量超容,公园环境被破坏;公园设施老旧,难于满足游人需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笔者试图以设计者的立场,反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通过对川渝开放式城市公园初步的调查总结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公园开放后,随着巨增的游人量而加剧的游人破坏性行为是使得公园环境被破坏的重要原因;而公园管理的无力使得这一问题更是凸显,致使公园环境被破坏,景观质量下降。因此,选择开放式城市公园中的游人破坏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相关。在通常的认识中,行为学因为被认为理论深度不够而很难得到研究者的重视。然而,时代赋予了课题新的研究价值:对游人“无声诉求”的行为研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对“人性化设计”的探索;以此为突破口,从新的视角进行开放式城市公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为开放式城市公园建设和改造提供参考。文章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在相关理论和公园管理法规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游人破坏性行为研究理论;以重庆市为例,选取典型的开放式城市公园,进行针对性调研,研究分析游人破坏性行为的共性和特性,对基础理论研究进行验证和补充。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关于公园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探索,提出基于游人破坏性行为研究的开放式城市公园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基本模式,探讨了该评价的评价因子,为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后结合公园规划设计归纳出针对游人破坏性行为的设计对策,并就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与《公园设计规范》(1993)有出入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出开放式城市公园优化设计的导向性建议。文章大体结构下:第1章:绪论主要论述了课题研究的选题缘由和重要性,确立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实施框架。第2章:游人破坏性行为研究研究游人破坏性行为的基础理论。首先界定游人破坏性行为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并在初步调研和环境—行为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游人破坏性行为的特性和产生的共性原因(内因:游人为缓解自身压力的主观意识;外因:公园管理水平、设计不足、公园分布与游人拥挤),为实地调研和对策研究提供理论平台。第3章:重庆开放式城市公园游人破坏性行为调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选取典型开放式城市公园为调查地点,以研究公园中游人主要活动内容为基础,调研分析了重庆公园中不同类型游人破坏性行为发生的特点;总结调研结果,对基础理论研究进行论证和补充。在调研结果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游人破坏性行为研究的开放式城市公园环境使用后评价探讨,对于完善公园环境使用后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补充。第4章:开放式城市公园优化设计主要就基于游人破坏性行为的开放式城市公园设计优化进行探讨。提出了针对游人破坏性行为的设计对策;对比《公园设计规范》(1993)和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调研结果,讨论了其中与规划实践不相符合的几个方面;从实际出发,提出开放式城市公园设计导向的建议。第5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研究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研究课题的前景做出展望。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界定开放式城市公园游人破坏性行为的概念,探索建立了开放式城市公园游人行为研究的基础理论体系;2)讨论了基于游人破坏性行为研究的开放式城市公园环境使用评价模式和评价因子,为已建的开放式城市公园环境使用评价做出探索和补充;3)得出针对游人破坏性行为的设计对策,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现有的开放式城市公园改造提供设计参考;4)提出开放式城市公园设计导向建议,为待建开放式城市公园提供相对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