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之间的人进行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这种由于社会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往往是译者所需处理的难题。施莱尔马赫提出在处理这些文化语言的差异时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孙致礼1999:25)劳伦斯·韦努迪则将以上两种方法分别命名为异化和归化。 虽然直到1995年才由韦努迪命名,但是异化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已经在翻译活动的漫漫长河中得到长期的实践。虽然归化的译法比异化的译法更贴近读者,但异化却是翻译的根本任务所要求的。 翻译要求对源语忠实。按照赫伯特·托尔曼的观点,翻译第一要如实反映源语的思想;其次,忠实于源语也必须体现在对源语措辞的翻译;最后,对原作的忠实还需要落实到作品风格的每一个细节上。归化翻译在这三方面则因为受到译入语及其文化的影响,往往不能做到对原作的忠实。而异化的翻译则充分尊重源语,不对源语作不必要的修改,在思想上,措辞和风格上都尽量保留源语的原貌和特点。在思想上即使源语和译入语文化有冲突的地方,也尽量保留。在措辞上,异化要求译者克制自身的创作欲,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在风格上,异化要求译文既要忠实于 源语的优美词句,也要如实地表现它的不足之处,否则:破坏了源语的风格特色,译文再优美,也不是佳译。 异化的翻译方法也是文化交流和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手段。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翻译的主要目的。归化的翻译常常抹煞源语的异国情调和特色,替之以相应的译入语文化,这样就使得文化间的交流无法达成。异化的翻译却能够保留这些异国情调和特色,促进文化间的交流。此外,通过在译文中引进这些国外的表达法和文化特色,还能够极大地丰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异化的翻译同时还是出于满足读者的需要。特别在今天,读者在阅读前已经形成阅读期望,并期待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其期望。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前,他们期望能够读到具有外国风味的作品:带有强烈异域文化色彩的措辞,以及原汁原味的思想内容。归化的译法因为对源语过多的处理,往往不能满足读者这方面的需要。而异化却能够很好地服务读者,从而得到广泛地采用。 异化的翻译方法在源语各个层次的应用情况也不尽相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异化在翻译实践冲的应用,本文从源语的词汇、短语、句法和文本层次来探讨异化翻译方法的应用。 在词汇层次上的异化主要来源于源语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在翻译这些词汇时,译者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尽量保持源语的文化特色。有些词汇虽然能够在译入语中找到具有类似意思的词汇,但出于保留源语特色考虑,仍应该采取异化的译法,依旧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 在短语层次上。译者遇到的困难常常是源语的习语在译入语 — —,——、中没有相对应的习语存在;或者虽然有意思相近的习语存在,但是文化背景大相径庭。异化的翻译方法解决这些困难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句法层次上,由于各种语言具有各自的句法特点,异化的翻译方法有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它仍旧在符合译入语语法的前提下,在再现源语的句法修辞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本层次上,通过分析和再现源语形式上的风格标记,译文完全可以传达出原作的风格。而这些形式上的标记只能够通过异化的翻译方法得以在译文中得到重现。因此,异化在保留源语的风格方面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然而,异化的翻译方法在使用中也必须遵守限定标准,那就是译入语读者的语言接受能力和文化接受能力。译入语读者的语言接受能力指的是异化的翻译不能够违反译入语语法的基本规则,否则就会造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接收困难。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指的是异化不能够把译入语文化完全不能接受的因素不经处理地保留下来;从而使读者的心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不适。但是,这两项标准都会随着读者接受能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