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与旅游开发活动逐步向高寒地区扩张,高寒生态敏感语境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城镇原生空间及历史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完整”地保护城市文脉、激发场所活力、唤醒城市记忆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城市的思考方向。城市形态、空间格局、历史文脉、山水地景以及人文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始终表现出历时态与共时态特征,城市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过程,是动态和系统相互关系的内在逻辑。本文引入空间句法理念,更加具体、系统、准确地去认识历史城区遗产空间,识别城市历史文脉,分析高寒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城区空间形态特征,为历史城区的保护提出方法对策。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为例,在空间句法理论方法的指引下,追溯城市形成过程、挖掘历史城市地域特征、探索历史城市层积关系、分析历史城市空间网络形态,并结合高寒民族地区特殊语境提出保护策略。通过对夏河县历史城区空间特征分析可知,历史城区的发展源于拉卜楞寺、兴于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伴着政治与宗教结合的诉求发生发展。夏河县历史城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河谷地域下的部落文化特征,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历史空间特征以及藏传佛教为核心的信仰空间特征;其历史城市空间演变大致可分为初生与聚合、衰退与停滞、拓展与巩固、冲击与保护四个阶段。通过夏河县历史城区的路网结构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上,夏河县老城区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层积而来的,其街道网络空间呈不规则特征,影响了局部区域的可达性;西奇街是步行与车行通行流量最大的区域,承载了夏河县老城区多数通行功能。在中观层面上,扎西奇街与寺院中路的交汇处、扎西奇街与文化路的交汇处是夏河县历史城区存在两个聚集核心;历史城区整体上选择度较低,结构单一;历史城区的空间识别性较强,局部空间中心能够较好的融入历史城区整体空间结构中,但历史城区可理解度较低,居民和游客根据局部空间的微环境来感知历史城区的整体足够特征不易,其行为活动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在微观层面上,拉卜楞寺院重点保护区、历史城区建筑控制地带集中区、王府村历史文化街区、上下塔哇历史文化街区协同度与可理解度较低,这与拉卜楞寺特殊的宗教空间和历史城区的发育不完善的道路系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