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北坡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圈闭预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露头剖面、地震、岩芯、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圈闭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与认识:(1)综合塔中西部大湾沟、四石场露头剖面、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在研究区中识别出三种典型的层序界面:区域不整合面、沉积环境转换面及层序叠加样式转换面。依此为依据,将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和5个四级层序(C1-C5);(2)利用塔中二维资料及顺1区块三维资料,总结了三级层序Sq1、Sq2中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内共发育潮坪、滨岸、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浅海陆棚四种沉积体系。其中,Sq1时期发育滨岸沉积体系,Sq2时期发育潮坪、滨岸及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对比残余厚度图,砂地比图,总结了沉积体系的分布条件和沉积演化特征,明确了具有勘探前景的滨岸砂坝、潮坪潮道等沉积微相的分布范围,建立了塔中北坡地区陆棚-滨岸-潮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3)以地震剖面为主、单井资料为辅,在研究区中识别出地层超覆圈闭、透镜体圈闭、沟道充填圈闭及岩性上倾尖灭圈闭4种非构造圈闭,总结了其形成条件及分布范围。Sq1时期主要发育地层超覆圈闭(超覆柯坪塔格组底界面T70),Sq2时期发育地层超覆圈闭(超覆柯坪塔格组内部地层)、岩性上倾尖灭圈闭、透镜体圈闭及沟道充填圈闭。综合层序地层研究、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油气运移、成藏条件,认为塔中北部地区发育Ⅰ类圈闭-地层超覆圈闭(超覆柯坪塔格组内部地层),塔中北部、中部、南部地区发育Ⅱ类圈闭-沟道充填、地层超覆圈闭(超覆柯坪塔格组底界面T70),而塔中中西部地区发育Ⅲ类圈闭-透镜体圈闭及岩性上倾尖灭圈闭。
其他文献
物流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凭借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效率快特点在物流作业领域应用广泛,其中举升机构是实现货物存取安全及高效的根本保障。本文针对现有物流AGV举升机构存在的空间占用大、液压动力源重、结构稳定性差问题,创新性的完成了一款针对轻载型物流AGV使用的新型双剪叉耦合式举升机构,并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创新性的提出了双剪叉耦合式举升方案并进行结构完整
由于泥石流、暴雨、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频发性,致使水电工程设施安全性受其影响,同时主体工程一旦发生溃坝、漫顶等突发事件,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为减少由于水电工程设施带来的影响,提高水电工程设施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与救援体系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在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电工程设施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研究。首先在考虑应急物资储备库安全
聚丙烯(PP)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通用塑料,具有强度高、密度小、耐热性好、易加工及廉价等优点。但是由于聚丙烯的线性链结构,缺少极性官能团,表面活化能低,导致其极性材料的相容
第1章:胶质母细胞瘤中CD34阳性微血管模式与预后关系目的:通过K-Means聚类分析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不同CD34+微血管生成模式(microvascular patterns,MVPs),并
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简写LA)是一种可再生的平台化合物,可由非粮食植物中储量最丰富的纤维素经深度水解获得。LA的氢化产品γ-戊内酯(gamma-valerolactone,简写GVL)是一种绿
胶合竹材(Glubam)作为一种新型研发出来的建筑材料,其研究与应用尚且不够成熟和完整,胶合竹材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潜能还远未被发掘出来,尤其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上的尝试还处于
由于医学图像分割能够将表示人体组织结构的图像信息从图像中分割出来,因而能够极大地促进临床医学进行诊断,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备受广大科研人员重视。相比其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运用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蕴含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由此在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强调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现实的运动以及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展望共产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包括,在揭示社会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未来方向,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阐发未来社会特征,在现实社会主义发展中深化对共产主义认识,只限于揭示未来共产
聚乙烯(PE)是应用广泛的通用高分子之一,具备许多优异的性能。但由于聚乙烯分子非极性,表面活化能低,与其他材料的附着力低,并且与极性材料的相容性很差,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聚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晚中生代主要经历两期剪切事件:早期(中-晚侏罗世)下地壳近南北向韧性剪切作用形成了医巫闾山杂岩;晚期(早白垩世)中-上地壳NWW-SEE向的伸展剪切作用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