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栓塞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病,在美国是第三位常见心肺疾病,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近年来研究发现,肺栓塞在我国并非少见,每年发生肺栓塞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不及时治疗,该病死亡率高达30%,如果经及时溶栓与抗凝治疗,死亡率可降低至8%左右。因此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但肺栓塞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多不具有特异性,肺栓塞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肺栓塞的必要手段。目前,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被公认为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并且可对栓塞作出定性与定量诊断以便手术或溶栓治疗。但其创伤性相对较大,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且有6%的并发症及0.5%的死亡率,临床应用受限。增强螺旋CT对诊断发生于肺动脉干(1级)~叶肺动脉(3级)的肺栓塞准确率较高,但对发生于段(4级)~亚段(5级)及更小分支肺动脉的栓塞诊断率不高。核素肺灌注显像为功能显像,具有方法简便、安全、无创伤性、费时短、早期诊断肺栓塞灵敏度高等特点。但随着病程延长,诊断率下降。本课题通过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仪,利用家兔自体血凝块制备急性肺栓塞模型,以不同病程的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增强螺旋CT和核素肺灌注显像在不同时间间隔的影像学变化,总结出影像特点,以提高肺栓塞的诊断率。
方法: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河北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30只,雌雄不限,体重2.5~3kg,兔龄4个月左右。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假手术组)10只。实验组依据单纯随机原则按栓塞时间不同分成五个亚组:Ⅰ组(栓塞1h),Ⅱ组(栓塞3d),Ⅲ组(栓塞5d),Ⅳ组(栓塞10d),Ⅴ组(栓塞14d)。新购兔在动物实验中心饲养一周后开始实验。术前禁食4小时,自由饮水。称体重后,均以25%乌拉坦(4ml·kg-1)先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总量的2/3~3/4行静脉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保持自主呼吸,颈部去毛,消毒,铺单。采用飞利浦Allu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在无菌条件下行颈部前正中线旁2~3cm、下颌角下3~4cm行纵切口,手术钝性分离软组织,暴露左侧颈外静脉。用眼科小剪刀剪开一个小斜口,放置相应4F导管鞘,置入4F的导管,导管的前端成“()”形。透视下将导管缓慢经右心房将导管头端置于主肺动脉水平。用高压注射器以5ml/s的速度经导管注入碘海醇(浓度为300mg/ml),做正常双侧肺动脉造影,以25帧/s进行减影处理,选择肺动脉显影良好者摄片。然后将导管头端进至一侧肺动脉干水平,将制备好的自体血凝块连同针管中的生理盐水用10ml注射器注入导管,每只兔子注入3~6条栓子,制作肺栓塞的动物模型透视下造影见肺动脉分支出现充盈缺损或截断改变,说明栓塞模型制备成功。摄片,撤出导丝和导管,缝合颈部伤口。
对照组仅作颈部皮肤切口,暴露左侧颈部静脉,插管,注入5ml生理盐水,然后缝合颈部伤口。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于栓塞前和栓塞后不同时间间隔行肺灌注显像和增强螺旋CT。分别与1h、3d、5d、10d、14d经兔耳缘静脉注入10%kcl5ml处死,2分钟内快速开胸,解剖时发现肺动脉栓塞者,取有栓塞的肺动脉分支所在的肺叶;解剖时未发现肺动脉栓塞组和空白对照组均取双肺膈叶。肺组织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1周,沿肺动脉垂直方向连续取才,酒精脱水,常规石蜡包埋,制成3μm切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栓塞后的病理改变。
结果:20只家兔中其中死亡2只,分别因注入3和6个栓子,病理证实栓于左肺后叶肺动脉主干,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死亡。成功制作18只兔肺栓塞模型,共注入67个栓子。
栓塞后1h内,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核素肺灌注显像诊断阳性肺段83个,其中假阳性8个,灵敏度94.94%、特异性97.61%;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88个阳性肺段,其中假阳性15个,灵敏度92.41%、特异性95.52%;增强螺旋CT21个阳性肺段,其中假阳性12个,灵敏度11.39%、特异性96.42%。核素肺灌注显像病变检出率比增强螺旋CT高(P<0.001),但与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栓塞后3天,栓子部分溶解,核素肺灌注显像诊断阳性肺段23个,增强螺旋CT检出11个肺段。栓塞后5天,除1例因栓塞面积较大,右肺上叶发生肺梗死,肺灌注显像表现为局限性放射性分布稀疏,其余栓子大部分溶解,核素肺灌注显像血流灌注基本正常;增强螺旋CT未见明显异常。栓塞后10d、14d肺灌注显像基本正常,增强螺旋CT可检出肺实质病变。
结论:栓塞后早期核素肺灌注显像对亚肺段肺栓塞的诊断与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相比无明显差异,明显优于增强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