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兔耳创面愈合后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IIA Sulfonate,STS)局部注射对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白兔10只,适应性饲养48小时后,全麻下建立兔耳瘢痕模型,在兔耳腹侧手术形成边长为2cm方形创面,每兔左耳3个创面,右耳3个创面,共60个,对形成瘢痕的40个创面进行研究。实验创面共分为两组:实验组,包括A、B、C三组,对照组:D组。A组10处瘢痕,在创面上皮化后(伤后28天)开始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瘢痕局部注射,用量0.05mg/瘢痕(为0.04ml/瘢痕),每周注射一次,共用3周。B组10处瘢痕,用量0.1mg/瘢痕,用药时间、次数、周期及用药剂量均与A组相同。C组10处瘢痕,用量0.2mg/瘢痕,用药时间、次数、周期及用药剂量均与A组相同。D组10处瘢痕为实验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瘢痕局部注射,用量为0.04ml/瘢痕,用药时间、次数、周期与A组相同。在注药前(伤后28天)和注药3周后(伤后49天),记录和测量兔耳瘢痕大小、厚度、颜色、硬度。各组瘢痕用药处理3周后,再在全麻下取瘢痕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病理学观察、检测及电镜分析。结果实验组瘢痕较对照组瘢痕增生较轻,颜色较浅,质地较软,瘢痕厚度降低幅度(x±s)较大,A、B、C三组瘢痕厚度降低幅度分别为1.427±0.067mm、1.504±0.074mm、1.662±0.090mm;D组为0.664±0.098mm,A、B、C三组瘢痕厚度降低幅度较D组瘢痕厚度降低幅度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瘢痕厚度降低幅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光镜检查,发现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减少,散在或围管性浸润,血管数目减少;炎细胞计数(x±s),A、B、C、D四组分别为20.92±2.90、16.66±2.38、8.98±2.09、47.64±8.27,经统计学处理,A、B、C三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分别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纤维分布面积(x±s),A、B、C、D四组分别为73.70±2.29%、65.92±2.24%、56.38±2.75%、85.90±2.81%,经统计学处理,A、B、C三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分别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电镜下见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且整齐;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相对变小,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RER)不发达,少许RER扩张成囊状,核异染色质丰富。可见成纤维细胞自溶现象。结论应用STS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较明显抑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