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大的储量和产量,是重要的勘探开发目标。然而裂缝性储层具有比均质孔隙性储层更为复杂的孔隙结构和极强的非均质性,所以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的难度也远大于均质孔隙性储层,尤其是饱和度的计算。在测井中对于流体的识别和饱和度的计算,主要依靠电测井测量电阻率来完成。饱和度计算主要依赖于著名的Archie公式,根据不同储层的有关参数(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来进行均质储层饱和度的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大的储量和产量,是重要的勘探开发目标。然而裂缝性储层具有比均质孔隙性储层更为复杂的孔隙结构和极强的非均质性,所以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的难度也远大于均质孔隙性储层,尤其是饱和度的计算。在测井中对于流体的识别和饱和度的计算,主要依靠电测井测量电阻率来完成。饱和度计算主要依赖于著名的Archie公式,根据不同储层的有关参数(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来进行均质储层饱和度的定量评价。现有裂缝性岩石饱和度计算模型通用的方法是基于均质岩石的Archie公式,仅通过胶结指数m来考查100%含水时岩石导电性受裂缝的影响。尽管考虑油气饱和度不同时裂缝对n的影响的研究已经引起重视,但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的介电饱和度模型主要是基于单频率下相对介电常数,没有考虑到频率以及裂缝的影响。目前的电测井主要是测量某个(或几个)频率的电阻率。复电阻率测井的理论和测量方法正在积累中,不久的将来会实现工业化应用。为了充分利用复电阻率的实部和虚部以及不同频率测量信号所蕴含的岩石结构以及流体饱和度的信息,同时考虑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进行复电阻率饱和度模型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已经初露端倪。裂缝性岩石的复电阻率饱和度模型研究将是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岩石多频复电阻率基础理论出发,参考均质岩石的复电阻率岩石物理模型,建立了裂缝性岩石的多频复电阻率饱和度模型。然后构建含扁平椭球状裂缝的数字岩心并对其进行电性模拟。再通过构建人造裂缝性岩石,进行复电阻率实验测量。通过数值模拟和复电阻率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裂缝性岩石的多频复电阻率饱和度模型。最后提出一种利用岩石复电阻率通过遗传算法反演岩石含水饱和度的方法。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介电混合定律以及岩石频散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裂缝性岩石的多频复电阻率饱和度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了含水饱和度、裂缝特征和岩石润湿性等参数对岩石复电阻率的影响。然后,构建了含扁平椭球状裂缝的数字岩心,利用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计算含扁平椭球状裂缝的数字岩心不同饱和状态下宽频范围(1OOHz-1GHz)内的复电阻率,并重点研究了100Hz-1MHz频率范围内不同裂缝参数岩石的复电阻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通过对比饱含水岩石的电阻率和相对介电常数分别与裂缝参数的关系,证明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接着,通过中低频段范围内(100Hz-1MHz)复电阻率实验,测量并研究均质岩石和不同裂缝参数的裂缝性岩石的复电阻率随饱和度变化关系。通过人工切割造缝的方式来构造具有不同裂缝参数(裂缝宽度、裂缝密度和裂缝倾角)的裂缝性岩石。利用两极法测量裂缝性岩石中低频段(100Hz-1MHz)内蒸发过程中复电阻率的变化。重点研究了 100Hz、1kHz和10kHz下均质岩石以及不同裂缝参数岩石含水饱和度Sw与电阻增大率IR、含水饱和度Sw与介电常数变化率Iε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裂缝的加入,增加了岩石中的电解质和导电路径,使实部非频散区岩石复电阻率实部减小,频散区复电阻率虚部幅值减小。随着裂缝宽度、密度和倾角的变大,实部非频散区岩石复电阻率实部减小,频散区复电阻率虚部幅值减小,时间常数减小,特征弛豫频率增大。蒸发过程中,高含水饱和度区域,裂缝中溶液先蒸发,导致随着裂缝宽度和裂缝密度的增加,IR-Sw曲线饱和度指数n值突变点对应的IR值增大,含水饱和度值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也有相同的规律。随着裂缝倾角的增加,IR-Sw和Iε-Sw曲线斜率增加。裂缝不仅使饱含水岩石特征弛豫频率变大,还使相同饱和度范围内岩石特征弛豫频率范围变广,使得均质岩石100Hz、1kHz和10kHz下的IR-Sw曲线基本不分离,Iε-Sw曲线分离程度很小,裂缝性岩石100Hz、1kHz和10kHz下的IR-Sw曲线发生分离,Iε-Sw曲线分离程度变大。通过对比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本文提出的裂缝性岩石复电阻率饱和度模型计算结果能较好地描述实验现象,说明此模型是可靠的,适合于规则形态的裂缝性岩石。最后,提出一种利用岩石复电阻率通过遗传算法反演岩石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并使用实际裂缝性岩石复电阻率数据反演岩石含水饱和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裂缝性岩石多频复电阻率的研究,可以提高裂缝性储层含油气性识别以及定量评价含水饱和度的可靠性,将为裂缝性储层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一定依据。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严重,颗粒物(人们俗称的PM2.5和PM10)作为排放中的重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仅与其在大气中的浓度相关,还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有密切关系。然而,现有的火电厂等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监测技术仅测量颗粒物质量浓度,无法给出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由于缺乏准确的颗粒物粒径和质量在线监测技术,目前还难以准确、全面地评估固定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的危害性。因此,需要研发
铂(Ⅱ)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平面几何构型和丰富的激发态结构,可通过分子间较强的Pt…Pt及π-π相互作用自组装,产生特殊的金属-金属-配体电荷转移激发态。由于激发态寿命长、发光量子产率高、斯托克斯位移大、抗光漂白性能好,且发光行为动态可调,铂(Ⅱ)配合物已在生物成像、电致发光、光催化和光动力学治疗等前沿研究领域得到重要应用。将铂(Ⅱ)配合物液晶化,并与全息高分子材料复合,对拓展配合物的功能应用具有重要
以蒙皮为代表的航空薄壁件具有外形复杂(自由曲面)、结构尺寸大(机身蒙皮达10 m)、薄壁弱刚性(厚度仅2 mm)等特点,目前制造企业普遍采用肉眼定位/手工切边方式去除蒙皮毛坯边缘加工余量,存在人因误差大、边缘轮廓加工精度低、装配后对缝间隙难控等问题。视觉引导的机器人加工具有视觉定位精准、大范围操作灵活、可多机协同作业等技术优势,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手段,但测量-加工系统部件的多元性、蒙皮实际装配
高频化是减小DC-DC变换器体积、提高功率密度的重要技术路径,但高频化也对变换器的主电路以及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主电路设计方面,主要挑战是高频化带来的高开关损耗问题。目前,通过应用碳化硅、氮化镓等新型宽禁带器件,或是引入软开关技术,已能显著减少开关损耗,DC-DC变换器的开关频率最高已达100MHz。在控制系统方面,主要挑战在于需在极短的开关周期内实现高性能控制。目前,技术成熟的模拟控制
第一部分致敏期LPS处理对OVA诱导的新生鼠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高度异质性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临床分型复杂多样,其中过敏性哮喘为最常见类型,又称嗜酸粒细胞浸润型哮喘,由Th2细胞介导的呼吸道过敏反应,伴随血清高Ig E,杯状细胞化生和呼吸道高反应性,大部分儿童哮喘均属于过敏性哮喘。卫生假说提示:发达国家哮喘患病率增加,是由于婴幼儿时期微生物暴露机
近年来随着能源利用、工业生产等过程产生了各种污染物,传统污染物治理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处理需求。传统的芬顿及类芬顿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时,为了确保其较好的处理效率,反应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化剂,或同时需要与其它技术进行联合,因此在增加处理成本的同时,也加重了对能源的消耗。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对绿色发展的要求,目前以绿色节能低碳为核心不断研发并改良各种污染物处理方法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氧活化是分子氧
太阳暗条爆发是太阳大气中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伴随有大量磁能的释放,并引起其周围甚至大尺度太阳大气的剧烈变化。成功的暗条爆发可产生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抛出太阳高能粒子和磁化等离子体将引发地球空间环境的强烈扰动。因此研究太阳暗条爆发的触发机制以及爆发引起的相关大气活动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耀斑和CME的运动学过程,且有利于监测和预报日地环境中的灾害性空间天气。本文主要利用NVST和G
为了减轻我国对部分化石类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新能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利用电解池进行电(光电)-化学能转化是有效利用间歇电能的策略之一,但发生在电(光电)阳极上的水氧化动力学较为缓慢,不理想的电荷转移与分离路径会限制电解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金属氧化物薄膜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而被应用于阳极材料的开发,如与基底具有更好的电学接触、更清晰的表界面结构适合作为研究模型
纳米药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肿瘤治疗和疫苗研发等领域,但是纳米药物向目标病理组织递送效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在肿瘤治疗领域中,据统计只有不到1%(中位数)的纳米药物能够成功递送至肿瘤组织。由于抗肿瘤纳米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潜在毒性,如何将纳米药物高效递送至肿瘤部位是其临床应用的最大障碍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调控纳米药物的机械性能来增加药物向肿瘤的递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柔性纳米粒子在肿瘤靶
背景铁死亡是细胞内游离铁离子积累引起细胞氧化损伤而诱导的一种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研究发现细胞铁死亡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炎症、氧化应激和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的主要病理诱导因素。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等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而且细胞死亡过程中释放的有害介质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加重细胞和组织损伤。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