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一步步走来,途经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写下了一页页辉煌的文化卷册。中国也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成员。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出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彝族人民勤奋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其他民族,成为中国各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彝族文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是最全面的。因此本文根据民族学的文化理论,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对彝族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加以探讨。论文共分五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彝族的起源与发展。广布于中国西南的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关于它的起源,因文献记载不甚明确,造成过学术界的长期争论,有过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乃至外来说等不同观点。但经过近几十年来中国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本断定,彝族是由部分从西北南下的古羌人到达金沙江南北两岸及滇中地区后,融合了当地以濮人为主的土著部落,逐步发展而形成的。由于分布较广,彝族先民时期便形成了很多支系。尽管如此,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传承与民风习俗,以及历史上“罗罗”的这一共同族称,至迟到公元13世纪的宋末元初,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彝族已经基本形成。 第二章,彝族的物质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的特点,都是由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计方式决定的。追溯历史,彝族的生计方式经历了从原如狩猎、采集、中经游牧畜牧业,发展到了以农业为主,以及由粗放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发展过程。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也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变化过程,并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 第三章,彝族的制度文化特征。民族学理论认为,人类要从事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活动,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实体,如群体、组织、阶级、阶层等。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都是遵循着一定规律有秩序进行的,而这些群体、组织、阶级、阶层等社会集团和规范这些集团、组织乃至个人的规律,使之按秩序行事的制度,就是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按照历史发展过程,彝族先民早期(原始时代)的社会制度,依次经历了彝族文献所称“哎哺”(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尼能”(母系社会繁荣时期)、“希姆遮”(父系氏族与家族公社时期)三个阶段。族外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分别是上述三个阶段制度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彝族的奴隶社会制度至迟公元2世纪己经存在。先后出现在西南的滇池地区、工卜都地区、洱海地区、滇东北与黔西北地区,以及公元8一10世纪的南诏国社会。从公元10世纪后期起,当上述地区大都陆续迈入封建社会时,唯有四川凉山彝族社会,奴隶制度得到顽强保留,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是凉山彝族奴隶制度长期保存的主要原因。彝族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特征,主要是代表领主封建制的土司制度。其中黔西北水西彝族土司制度又最具民族与地方特色。最后,本章还专题探讨了彝族家支制度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生成、性质与基本特征。 第四章,彝族精神文化特征。民族学认为,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 2的全部成果。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等。彝族的精神文化创造成果卓著,令世人赞叹。 彝族文字发明很早,据多方考证,应不晚于公元初的东汉时期。彝文文献数量巨大,其中文学著作居首位,而且形式多样,内容极为丰富,它与民间口头文学一起,是挖掘彝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资源宝库。彝族的伦理有家庭和社会两大部分,起着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彝族的哲学思想是在理性与迷信、宗教与科学、唯心与唯物,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长期思辩中产生的,它主要反映在万物发生论、物质本源论、阴阳相配论、“五行”“八卦”论、天人结合论、人类演化论、君民一体论等诸多论题的思辩探讨上。彝族艺术,在音乐、舞蹈、绘画这三大主要领域,每个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丰富,而且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彝族的音乐与舞蹈,既自成体系,又紧密结合。融歌舞于一体的“阿细跳月”享誉中国各地,是彝族歌舞艺术的精华。彝族的工艺创作,品种多样,技艺精湛,尤其是漆器,更以其玲珑优雅的造型和精美的彩绘图案闻名海内外。彝族的宗教信仰,有本土的原始宗教,也有传入的道、佛、儒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彝族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多神信仰和祖灵崇拜。宗教巫师称“毕摩”和“苏尼”,但他之间又有司职和地位的差别。道、佛、儒教很早由内地传入,并受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