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与“忧郁”:绘画、文学、音乐之间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提切利(Botticelli)、罗塞蒂(Rossetti)、莫迪里阿尼(Modigliani)都是艺术史上以女性肖像画著称的艺术家。尽管他们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年代和地域:文艺复兴前期的意大利、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趋向多元化的意大利和法国,但是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却可以寻觅到相似的美的元素:流畅的线条、柔美的色调、拉长的形体,这些都使画中女性的形象被赋予了极度的优雅;而那些女性的面部神情却都暗含着忧伤,眼睛里透出无尽的忧郁……显然,除了在绘画作品中,在另外两种艺术形式,即文学和音乐里,艺术家们也很好地表现了“优雅”与“忧郁”,如青年时期作为“温柔新诗体”代表之一的但丁,在他赞美自己心爱的女子贝雅特里齐的诗篇中,把她描绘成一位高贵优雅的女子,而在描写爱人进入天国的段落中,字里行间弥漫着哀伤忧郁的情绪与氛围;在音乐的领域里,浪漫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音乐家波兰的爱国钢琴诗人肖邦在他的钢琴作品,尤其是夜曲中,向我们展示了华美细腻、优雅感伤的情调。为何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会出现“优雅”与“忧郁”这两个特点呢?本文所有的论述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将对这两个特征在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进行研究、对比,并通过分析研究艺术家自身旨趣、个人经历、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来探索其根源,努力揭示“优雅”与“忧郁”对艺术史以及艺术思想的影响及贡献。
其他文献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生猪实行的是统派购生产,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状况仍在继续。出现第1次“卖猪难”是在1988年,那时的“卖难”与现在的“卖难”有本质
人活着有意思,一定是干什么着迷了,不管是官迷、财迷、色迷、书迷、球迷、戏迷……不着迷就没太大意思。    我是50年代出生在中国大陆的人,我们这样的人对如何活得“有意思”的思考,远远不及对活得“有意义”的思考,因为我们是在一个没有选择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  我们都知道人活着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改革开放前,我们相信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奉献;改革开放后,我们相信要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升官和赚钱;总
10月27日,大黄鸭正式结束了北京之旅。外界预测,大黄鸭来京的50天中,为旅游、住宿、餐饮、衍生品带来的收益超过2亿元。$$    于是,人们都在疑问:一只巨型的鸭子,为何具有如此
报纸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合资企业逐渐倍受瞩目。特别是中日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在加快。随着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对合资企业内部的战略选择过程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我国畜牧业生产获得大丰收,成为农业生产中一个特殊的亮点.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上涨,农民收益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前三季度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现
<正>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国也不例外。对于一所基层学校而言,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回应这种趋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最有说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