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提切利(Botticelli)、罗塞蒂(Rossetti)、莫迪里阿尼(Modigliani)都是艺术史上以女性肖像画著称的艺术家。尽管他们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年代和地域:文艺复兴前期的意大利、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趋向多元化的意大利和法国,但是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却可以寻觅到相似的美的元素:流畅的线条、柔美的色调、拉长的形体,这些都使画中女性的形象被赋予了极度的优雅;而那些女性的面部神情却都暗含着忧伤,眼睛里透出无尽的忧郁……显然,除了在绘画作品中,在另外两种艺术形式,即文学和音乐里,艺术家们也很好地表现了“优雅”与“忧郁”,如青年时期作为“温柔新诗体”代表之一的但丁,在他赞美自己心爱的女子贝雅特里齐的诗篇中,把她描绘成一位高贵优雅的女子,而在描写爱人进入天国的段落中,字里行间弥漫着哀伤忧郁的情绪与氛围;在音乐的领域里,浪漫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音乐家波兰的爱国钢琴诗人肖邦在他的钢琴作品,尤其是夜曲中,向我们展示了华美细腻、优雅感伤的情调。为何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会出现“优雅”与“忧郁”这两个特点呢?本文所有的论述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将对这两个特征在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进行研究、对比,并通过分析研究艺术家自身旨趣、个人经历、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来探索其根源,努力揭示“优雅”与“忧郁”对艺术史以及艺术思想的影响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