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前提,农村居民点是土地利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核心表现。在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人均居民点不减反增,“空心村”不断增多,致使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基于此本文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社会调查法,进行基于常住人口视角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农村居民点和人口分布与区域内地形和区位因素密切相关。(1)地形条件下,受海拔、坡度和坡向因素的影响明显,即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和人口分布逐渐减少,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相比减少趋势更显著;受坡向影响农村居民点和人口主要分布在偏东偏南的阳坡,偏西偏北的阴坡分布减少。(2)区位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和人口的分布与距主要道路、河流和乡镇中心的远近有较强关系,即随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和人口的分布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乡镇中心因素对常住人口的影响优于道路和河流因素。(2)以常住人口为依据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更具有科学意义。整理潜力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重要社会因素,是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常住人口测算整理潜力,按潜力系数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为高、中、低、无4个潜力分区。(3)综合自然、社会和区位条件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评价体系。通过选取自然、社会和区位三方面的9个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按适宜度划分为四种级别: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以布局优化评价为基础,建立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模式。在适宜性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结果,确定四种布局类型作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模式,分别是城中村、中心村、保留村和移民村。城中村今后应继续加强经济发展,同时进行土地的集约利用规划,科学预测人口和用地的规模;中心村应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扩展经济发展渠道,进一步加强村庄的集聚效应;保留村从长远发展来看应逐步引导村民向周围条件好的中心村和城中村搬迁;移民村应结合具体的移民工程加快居民点的整治。综上所述,基于常住人口开展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为今后进行居民点整理和规划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分析框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开展研究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