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跨期决策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它需要决策者对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收益或损失进行比较权衡,这种比较权衡不仅与个体的延迟满足、自我控制能力密切相关,也深远得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尽管有着如此重要性,跨期决策背后的决策机制却尚未明确。本研究梳理了有关跨期决策机制的理论模型,采用基线比较的范式,通过过程研究和认知建模对时间折扣模型和属性比较模型进行检验,验证了跨期选择中基于选项进行时间贴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期决策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它需要决策者对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收益或损失进行比较权衡,这种比较权衡不仅与个体的延迟满足、自我控制能力密切相关,也深远得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尽管有着如此重要性,跨期决策背后的决策机制却尚未明确。本研究梳理了有关跨期决策机制的理论模型,采用基线比较的范式,通过过程研究和认知建模对时间折扣模型和属性比较模型进行检验,验证了跨期选择中基于选项进行时间贴现的决策过程,并进一步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决策框架,影响决策过程,进而增加决策者的耐心行为。实验一(有效被试31名,16名女性)和实验二(有效被试32名,18名女性)对跨期决策的两大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时间折扣理论模型与人们真实的决策过程更为一致,具体表现为:(1)被试在选择过程中的信息搜索更多基于选项进行而非属性,这种信息加工方式与时间折扣模型相同,而与属性比较模型有显著差异;(2)被试根据自身偏好进行跨期选择的行为结果与采用时间折扣过程进行选择的结果一致,而其耐心程度却显著低于运用属性比较进行选择的结果;(3)根据反应时和选择概率建立的扩散决策模型(DDM)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在自由决策时的扩散速度和采用时间折策略时的扩散速度没有差异,而显著低于采用属性比较策略时的扩散速度。基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人们的跨期选择更有可能是基于选项进行时间折扣做出的,但是这种折扣过程带来的行为结果却相对来说比较冲动,实验三(有效被试30名,18名女性)则借助决策框架,使被试自然地转变决策策略,基于属性进行比较选择,从而促进其更加耐心的跨期行为。实验三的结果发现,当跨期选择的间隔时间采用日期的形式呈现时,相较于以往的延迟天数呈现,被试的信息搜索方式更多地基于属性进行,且信息搜索的扩散速度显著增加,最终选择了更多的延迟选项,决策更加理性。论文最后梳理了主要的研究结果,并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三个实验的行为数据、过程数据和模型分析数据对时间折扣模型的支持,进一步解决了模型争端,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日期呈现的决策框架使得决策者采用更优的属性比较决策机制,表明跨期决策可被助推成更加理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在“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现实背景下,在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与资源紧缺并存的现状下,在绩效评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及高等教育效率研究方兴未艾的进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提升高等教育效率变得必要而迫切。目前,我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研究,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评价提供有力
本文应用艾里希·弗罗姆的异化理论和心理分析探讨阿瑟·米勒早期剧作《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和《桥头眺望》中的异化思想和悲剧起源。采用艾里希·弗罗姆的异化理论是基于米勒对美国社会异化现象的关注。通过回顾大萧条和战争时期(尤其是二战和冷战)的特定美国历史,本文一方面探讨了历史运动如何破坏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伦理观和身份意识;另一方面,本文探讨了个人幻想如何通过建立不可妥
20世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长期被学界奉为经典。长篇小说《幕间》作为伍尔夫的绝笔之作,被学界评论为她“最富雄心而又最完美的一部小说”。本文以《幕间》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小说中人物的欲望,包括情欲、求生欲和权力欲。伍尔夫写作《幕间》时聚焦欲望的原因,一是伍尔夫作为反传统女性内在不可扼制的生命欲求的迸发;二是与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三是受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学说等新兴理论影响。在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承上启下的小说家,她所创作的小说以其对当时英国各阶层人物的生动刻画而流行甚广。然而在她去世后文学声名日渐衰落。在后现代时期对文学更多元、更开放解读的浪潮下,盖斯凯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被发掘,她的作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意义。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的《克兰弗德》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对社会问题尤其是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照被反复讨论,然而叙事作为一种修辞
随着社会化电商的不断发展,内容电商这一新型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越来越来多人开始加入内容电商,成为内容创作者。了解内容电商中的内容相关特征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既可以帮助内容电商平台和内容创作者创作更高质量的内容、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收益,也可以帮助丰富内容电商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进行了概念界定,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
在学习二语领域中,人们通常认为,决定学习二语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动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越南学生也不例外。本文以在宁越南留学生为例,调查其汉语学习动机,分析不同社会因素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同时讨论学习动机与汉语学习效果的关系。此外,根据学习动机的调查数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及能够帮助越南留学生维持其学习动机的策略。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使用SP
来自犹太人内部的世俗与宗教间的矛盾是当前以色列社会的焦点问题。犹太教中最为保守的一个支派——哈瑞迪派,凭借建国之初的优势地位,以及多年的政坛耕耘塑造的影响力,实质上成为以色列国家的“特权群体”:近半数哈瑞迪男性不服兵役亦不工作,专以研读犹太经典为业,并享受国家补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以色列国家已不堪重负,也引发世俗派的强烈对立情绪。以色列哈瑞迪派大规模“以托拉为职业”的生活方式并无先例可循,是大屠
本文以20世纪俄罗斯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为研究对象,回归文本内部,以她和其他角色的关系为主要切入点,分析其形象。在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梳理中说明关于本书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传记学、宗教学、神话学和结构主义,玛格丽特的形象分析主要从宗教学、神话学角度出发。首先分析玛格丽特的平行人物关系和她的主要形象特征母性与圣洁性。接着分析玛格丽特和大
老舍身上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标签:小说家、文学家、艺术家……然而其海外汉语教师的身份却鲜有人知。本文以老舍1924—1929年的旅英经历为背景,以文献史料学为依据,梳理了老舍旅英时期的汉语教学及文学创作情况,分析了老舍成为海外汉语教师的过程及在英国开始文学创作的原因,并通过《二马》对老舍的伦敦书写做了较细致的个案研究,论述了老舍汉语教学与伦敦书写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广大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及文学创作者提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特质,也形成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记忆,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撒叶儿嗬,是诞生于武陵山区清江流域的一种土家丧葬仪式,作为鄂西南土家民俗事象的重要代表,折射了土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之中的少数民族非遗,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存续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