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无法满足地震作用下其相对位移的要求,导致相邻建筑发生侧向碰撞从而导致结构发生破坏甚至倒塌。目前,国内部分建筑之间预留距离或防震缝宽度设置不足,特别是隔震结构,由于隔震层的存在,会产生较大横向位移,在遇到强震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同时,据国内外的震后调查表明,地震中因相邻建筑碰撞而造成结构破坏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对地震作用下结构碰撞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探寻地震作用下相邻隔震结构的碰撞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阐述了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如碰撞动力学法、接触单元法和拉格朗日乘子法,并详细介绍了接触单元法方法所对应的多种碰撞模型,总结了各个模型碰撞力的计算公式、适用情况以及优缺点,最终选取其中的Hertz-Damp模型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模拟计算。此外,简要介绍了相邻结构碰撞动力方程的求解方法--Newmark-β法。
(2)将一隔震结构与相邻的非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选取10条强地震波,在弹性范围内进行碰撞谱计算,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碰撞谱的影响。研究表明,相邻结构的初始间距和阻尼比越小,碰撞刚度越大时,碰撞就越容易发生,且碰撞对结构产生的影响就越大;不同的地震波对相邻结构碰撞的影响各不相同,差别较大;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对相邻结构的碰撞有着很大影响,PGA越大,相邻结构之间发生碰撞的几率就越大,碰撞力、加速度与位移与原反应谱的比值越大。
(3)将隔震层设置在上部、中部、下部三个位置的隔震结构以及基础隔震结构四种类型的隔震结构分别与一相邻的非隔震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选取3条地震波,在弹性范围内,进行碰撞力、加速度和位移的时程计算,并对影响结构碰撞的多种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碰撞使得结构产生较大加速度脉冲与放大效应,在碰撞位置处和隔震层处的加速度数值均较大,当隔震层设置位置高时,在碰撞时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基础隔震结构的位移最大,在碰撞发生后,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的位移都增大;随着周期比的增大,最大碰撞力和碰撞加速度比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初始间距的不断增大,结构的最大碰撞力和碰撞加速度比不断减小:随着碰撞刚度的增大,最大碰撞力和碰撞加速度比不断增大。
本文为探寻地震作用下相邻隔震结构的碰撞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阐述了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如碰撞动力学法、接触单元法和拉格朗日乘子法,并详细介绍了接触单元法方法所对应的多种碰撞模型,总结了各个模型碰撞力的计算公式、适用情况以及优缺点,最终选取其中的Hertz-Damp模型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模拟计算。此外,简要介绍了相邻结构碰撞动力方程的求解方法--Newmark-β法。
(2)将一隔震结构与相邻的非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选取10条强地震波,在弹性范围内进行碰撞谱计算,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碰撞谱的影响。研究表明,相邻结构的初始间距和阻尼比越小,碰撞刚度越大时,碰撞就越容易发生,且碰撞对结构产生的影响就越大;不同的地震波对相邻结构碰撞的影响各不相同,差别较大;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对相邻结构的碰撞有着很大影响,PGA越大,相邻结构之间发生碰撞的几率就越大,碰撞力、加速度与位移与原反应谱的比值越大。
(3)将隔震层设置在上部、中部、下部三个位置的隔震结构以及基础隔震结构四种类型的隔震结构分别与一相邻的非隔震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选取3条地震波,在弹性范围内,进行碰撞力、加速度和位移的时程计算,并对影响结构碰撞的多种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碰撞使得结构产生较大加速度脉冲与放大效应,在碰撞位置处和隔震层处的加速度数值均较大,当隔震层设置位置高时,在碰撞时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基础隔震结构的位移最大,在碰撞发生后,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的位移都增大;随着周期比的增大,最大碰撞力和碰撞加速度比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初始间距的不断增大,结构的最大碰撞力和碰撞加速度比不断减小:随着碰撞刚度的增大,最大碰撞力和碰撞加速度比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