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不同初始眼压水平、不同用药情况(本研究中特指有无应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比较在经过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后,不同初始眼压水平、不同用药情况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降低的幅度有无差异;观察经过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后,术眼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5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为17~23 mm Hg的患者。入选患者治疗前未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或仅应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一种局部降眼压药物(如已联合应用其他降眼压药物,需要经过药物洗脱期),排除视野缺损大于6d B,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明确眼表疾病的患者。最终纳入患者共40例(45眼),签署研究同意书、治疗同意书。记录患者详尽的一般情况,对患者进行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Goldmann压平眼压)、中央角膜厚度、房角镜、视野、眼底检查、眼表情况检查并加以记录。根据不同初始眼压水平、不同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各15眼:A组:术前应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17mm Hg≤眼压≤19mm Hg;B组:术前应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20mm Hg≤眼压≤23mm Hg;C组:术前未应用降眼压药物,20mm Hg≤眼压≤23mm Hg。三组患者单眼或双眼应用真空小梁成形1000型治疗仪进行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后1小时、1天、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视力、裂隙灯、眼底的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视野并进行记录。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因眼压控制不良、视力明显下降、视野缺损加重而采取其他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措施。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数据较术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A组与B组、B组与C组患者之间眼压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χ2检验比较A组与B组之间治疗的有效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比较1个月眼压下降的比例、3个月眼压下降的比例与基线眼压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完成研究共40例患者45眼,三组患者各15眼。经比较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别均无统计学差异。45眼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6.33±3.75)、(16.80±4.03)mm Hg,与治疗前平均眼压(20.27±1.75)mm Hg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个月时t=6.98,P=0.00,3个月时t=5.635,P=0.00)。三组患者的眼压经过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术后1小时以外,经过PNT治疗后各时间点三组患者的眼压与基线眼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A组与B组在眼压降低均值、眼压降低幅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1个月时眼压降低均值的t检验结果t=-0.919,P=0.366,眼压下降幅度的t检验结果t=-0.617,P=0.542),B组与C组在眼压降低均值、眼压降低幅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1个月时眼压降低均值的t检验结果t=-0.803,P=0.429,眼压下降幅度的t检验结果t=-0.722,P=0.476)。设定A组和B组的治疗有效标准为眼压降低幅度≥15%,C组的治疗有效标准为眼压降低幅度≥20%,1个月时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0.00%、73.33%、66.67%,3个月时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3.33%、60.00%、46.67%。A组和B组在1个月和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经过χ2检验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earson卡方检验1个月时χ2=0.600,P=0.439,3个月时χ2=0.136,P=0.713)。对A组和B组患者(合计30眼)术后眼压降低的数值/比例与基线眼压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提示1个月眼压下降值、下降比例与基线眼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4、0.124,显著性分别为0.33、0.513;3个月眼压下降值、下降比例与基线眼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0.165,显著性分别为0.252、0.383。所有患者在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术中与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轻微的不良反应包括结膜充血、眼压反弹升高、眼胀、结膜出血、眼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结论:对于不同基线眼压水平,不同用药情况(应用前列腺素类降眼压药物与否)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真空小梁成形术短期的降眼压的疗效是确切的;不同的基线眼压水平和用药情况对于其降低眼压的效果的影响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真空小梁成形术后的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