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克思群众观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他的人民主体思想为党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他将人民群众提到了历史主体的地位,是历史与社会的创造者与推动者,这一理论是党带领人民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几千年的政治历史发展中凝聚出的智慧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因此它所蕴含的各种合理观念依然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群众观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他的人民主体思想为党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他将人民群众提到了历史主体的地位,是历史与社会的创造者与推动者,这一理论是党带领人民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几千年的政治历史发展中凝聚出的智慧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因此它所蕴含的各种合理观念依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两个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关于人民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大地上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但是两者不同的本质决定了群众观与民本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随着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马克思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开始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趋于融合,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在两种思想结合的基础上融合基本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点。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群众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新的成果。本文主要通过对马克思群众观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要内容的分析,来阐述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两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文首先从形成背景与过程,主要含义与内容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群众观与民本思想。然后,依此展开了对这两种思想的比较分析,首先以马克思群众观为基础,分析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方面。之后从相同与区别两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最后依此叙述了两种思想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中的结合。本文最后一章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群众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最新启示,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两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最终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其他文献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马克思始终将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他理论实践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他始终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强调现实的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功能,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强调要“改善人民生活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乡村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媒介技术的下沉,让乡村群体拥有了叙事话语权。伴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农民在体验网络空间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实现了身份建构。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新农人短视频也呈现出全新的乡村媒介空间,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更多的人参与到了乡村建设之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制作、观看、分享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操作简单、入门轻松等优势让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它的问世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熟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其中的人民主体观,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建设规定了性质,指明了方向,更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为谁发展,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
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准确把握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接续弘扬好大别山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大别山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得益于大别山独特的区域条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其中,大别山的区域条件在于它具备天然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条件;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于当地贫苦底层人民占据多数而地主豪绅占少
恩斯特·布洛赫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素有“希望哲学家”之称。他确立了“希望”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希望的原理》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希望哲学思想,体现了布洛赫哲学的“希望”向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他开启了对物质的能动性以及理想社会的思考,将“希望”从寄托于异己力量的被动期待拉向人类自身,以寻求人自身的解放。在德国古典哲学以
当古希腊的哲人们开始意识到世界的现实,总是和我们的理想相矛盾的时候,辩证的思想就开启了人类思维的新纪元。从“水流淌出世界”到“世界是数的变形”,古希腊的哲人们都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向人们直观的介绍着世界的发展历程。然而,当聪明的诘难者仅用一只不动飞箭,就使得掌握这种“真理”的哲人们哑口无言时,朴素的辩证法就再也无法掩盖自身的矛盾了。列宁深谙其中道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该如何表述它。
马尔科维奇以批判斯大林和卢卡奇的辩证法为基点,以人类学为逻辑展现辩证法思想,以整体性和全面性为内生动力,最终逻辑指向人道主义,提出了针对南斯拉夫的实际情况和人在当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的人道主义辩证法思想。其人道主义辩证法理论主要是在继承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实践运用于辩证法之中,给予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实践的基石,进一步阐述了人道主义辩证法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异化中的批判意义。马尔科维奇的人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到文化层面,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层次文化产品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此问题,文艺工作者可从红色文艺中挖掘价值、汲取力量,以满足新时代的文化需求。本文对红色文艺的审美范式进行哲学思考,红色文艺伴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风貌,从哲学层面考察红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中强调人要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认识客观世界,通过生产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美”这个词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人民对“美”的追求也从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思想是对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应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马克
新时代我国新闻行业迅速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传播信息、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部分记者在职业伦理素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新闻记者个人、行业、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新闻记者职业伦理素养的培养,以提高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采用文献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