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产出量大幅度增加。然而,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量的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显不足。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大学将其生产出的以知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成果经过应用开发、中试之后向企业扩散的过程。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大学、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其中,大学是科技成果的生产和供给者;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和接纳者,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落脚点;政府部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者,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科技推广计划,设置相应的转化机构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介机构,是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的桥梁和纽带,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催化作用。针对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进展缓慢的问题,本文选取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对其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技术转移中心人员进行访谈,发现目前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方面,科技成果转化观念薄弱、市场意识不强、技术成熟度不高导致有效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资金不足、科研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成果转化困难重重;企业方面,技术创新内驱力不强,吸纳科技成果能力薄弱且企业科研经费不足使得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时积极性不高;政府方面,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现有法规和政策存在不足,且执行不力,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中介机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中介服务能力主要集中在咨询等低端服务,风险投资等高端服务能力不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是我国政府、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探索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协同机制,以协同思想为基础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思想框架,包括形成机制、实现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协同机制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协同的政策调控机制、多渠道投资机制、利益分配激励机制、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文章最后提出多主体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建议,如完善主体协同的政策法规体系、多元投入和风险监管体系、评价与考核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