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一海相隔的中日两国,虽然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民族信仰、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其文学作品中塑造出的主人公形象、表现的内容以及所要传达的思想也会存在差异。例如“狐狸”,这一古灵精怪、具有特殊灵性的动物就是频繁出现在中日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经典形象。然而它在两国儿童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成了截然不同的形象代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狐狸往往被当作奸诈狡猾、妖媚恶毒形象的代表,被人们唾弃;而日本的儿童文作品学中,狐狸却成了善良、聪慧、纯真的形象大使,倍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以中国作家沈石溪、金近以及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和宫泽贤治作品中的“狐狸”形象为对象,试从中日两国的狐狸信仰、文化思想以及审美意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导致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迥异的原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从中日两国的信仰来分析。狐狸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狐狸在中国可谓命运多舛,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战国时期的奇兽、大秦的瑞兽、汉代的妖兽以及唐朝以后的淫兽。而日本人对狐狸形象的认识,一方面受中国唐朝狐妖故事的影响,认为狐狸是蛊惑人心的淫兽。而另一方面,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狐狸视作神的使者—稻荷神来供奉。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之神的意象逐渐被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仍作为稻荷神在日本各地被广泛信仰。二、从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文思想主流从汉代以来一直就是儒家思想。在儒家的“五常”思想中严格遵循是非善恶这一道德准则。因此,狐狸一旦被打上了“祸国殃民”的烙印后就再也无法得到人们的喜爱了。此外,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文以载道”的理念,是以传递民族的文化传统为基础,以塑造社会理想的人格为目的的。因此文学作品所侧重的往往是“载道”、“树人”的责任与使命。而日本民族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神道思想,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融合从而产生共鸣,从而探求纯碎、自然、真实的人性。此外,结合中世盛行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等理念,使得日本儿童文学更加讲求感同身受、心有灵犀。三、从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来分析。“中和之美”是中国人审美价值观的核心,反映儒家的美和人格的形成。“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同样以此为审美标准,注重美善相兼,表现美的同时也强调道德的准则,使儿童文学起到教化的作用。由于自然灾害多发,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强调“真实”的美学思想的同时,也伴随着日本古典浪漫的“物哀”精神。主张在人性与世界的调和中发现美和创造美,是日本民族美学的思想主题。受其影响,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常常是纤细敏感、纯净无邪的形象,使读者得到心灵的慰藉。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特征做了以上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