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程度不断加深,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给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一项巨大挑战。由此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高度关注,引发了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相关研究。这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演变趋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现状的了解,制定技术路线,选取研究方法,以辽河源头区为研究对象,通过ENVI技术获取辽河源头区“十一五”时期期初和期末2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确定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为七类,即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耕地、城镇和裸地。经ArcGIS10.0比较分析“十一五”时期辽河源头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程度和空间等方面变化总结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程度,揭示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未来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选取18项社会经济指标计算驱动因子的贡献程度,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出回归方程。最后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为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经分析后最终得出结论如下:(1)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增加的有城镇、森林、草地和湿地,数量减少的有耕地、裸地和灌丛。尽管耕地数量变化最大,但变化速度并不显著。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是裸地,其次为湿地、草地等。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0.4表明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平缓;(2)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288-289之间,说明辽河源头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农耕和畜牧为主;(3)经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可知土地转移过程中的主要转移方向和数量,其中以耕地和湿地的转移过程最为复杂,既有转出的土地利用类型,又有转入的土地利用类型,且面积变化较大;(4)经主成分分析得出18项社会经济指标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贡献程度,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可以很好概括18项社会经济指标,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耕地面积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而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随财政收入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而增加;(5)对辽河源头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演变提出对策建议,使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