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烯与肿瘤靶向性化合物ZT-21的抗肺癌作用与机制研究

来源 :广东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69828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对肺癌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些年肺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这个趋势在我国特别突出。据统计,每一年我国有超65万同胞因为肺癌而死。目前,肺癌的临床医治方案针对不同的类型有所差别,小细胞肺癌(SCLC)对放疗和化疗敏感,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则以手术为主。在化疗方面,传统的细胞毒类抗癌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器官产生不可逆的毒性和损伤作用,产生极为严重的毒副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本课题在前期确认莪术醇具有抗肺癌药效学作用的工作基础上,拟进一步对莪术中另一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莪术烯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同时,设计合成具有肺癌靶向性的ZT-21,然后对它的抗肺癌活性及机制进行研究。目标在于阐明莪术烯的成药性,同时确认ZT-21是否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肺癌效应。本论文主要分为两章:第一章:围绕中药单体化合物莪术烯的抗肺癌药效学展开研究,阐明其抗肿瘤效应,如出现阳性反应则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第二章:根据课题组前期的分子影像学研究确认的精氨酸在肺癌组织中靶向性分布聚集效应显著的结果,拟以精氨酸为靶向载体,通过与草酰氯单乙酯耦联合成获得三羧酸关键代谢质草酰乙酸的类似物ZT-21,以获得靶向性抗肿瘤代谢从而产生抗肺癌效应,对其体内外抗肺癌药效学、药物最大耐受量等成药性指标进行了评价。第一章本章围绕中药单体莪术烯的抗肺癌药效学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以初步明确莪术烯是否为先导抗癌化合物。本章共分为六节。第一节采用MTT法研究了莪术烯对正常成纤维细胞MRC-5细胞及非小细胞肺癌SPC-A1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莪术烯(6.25,12.5,25,50,100μM·L-1)处理SPC-A1细胞后,其生长状况都受到莪术烯不同程度的抑制影响,其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通过SPSS V.1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莪术烯处理SPC-A1细胞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的IC50值分别为403.8μM·L-1、154.8μm·l-1、47.01μm·l-1。而莪术烯对mrc-5细胞的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本结果提示,莪术烯对非小细胞肺癌spc-a1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同时也表明莪术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第二节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莪术烯(6.25,12.5,25,50,100μm·l-1)处理后spc-a1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莪术烯分别处理spc-a1细胞后,肿瘤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存活的细胞减少,凋亡细胞的细胞核收缩,一些细胞核破碎成块,且着色较深,并呈现较亮的蓝色,并且随着莪术烯给药剂量的增加,spc-a1细胞数量减少,凋亡小体比例增加。本实验结果提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莪术烯对spc-a1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第三节采用流式细胞术通过fitc-annexinv/pi双标记染色法检测莪术烯对spc-a1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莪术烯作用于spc-a1细胞48h后,凋亡细胞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并且凋亡细胞数目随莪术烯的浓度增高而增加,呈现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的莪术烯(6.25,12.5,25,50,100μm·l-1)总凋亡率分别为7.00%、17.43%、38.52%、58.21%、72.85%,该结果与mtt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大剂量莪术烯可以明显杀伤spc-a1细胞,小剂量莪术烯可以诱导spc-a1细胞凋亡。第四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莪术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峰形为典型肿瘤细胞的峰形,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莪术烯浓度的升高,细胞g2/m期比例增大,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但s期、g0/g1期并没有呈现一定的剂量关系。提示莪术烯是将spc-a1细胞阻滞在g2/m期,以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进行,进而达到抑制spc-a1细胞增殖的目的。第五节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莪术烯对spc-a1细胞gsta1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莪术烯处理后spc-a1细胞的gsta1基因和蛋白质表达量下调,且莪术烯浓度越高,gsta1基因和蛋白质表达量越低。第六节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肿瘤的重量抑制率为药效学评价指标,检测莪术烯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β-榄香烯组,135mg·kg-1·d-1)、莪术烯高剂量组(135mg·kg-1·d-1)、中剂量组(45mg·kg-1·d-1)、低剂量组(15mg·kg-1·d-1)),6只每组,雌雄各一半,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方式,连续给药12天。实验结果发现:在给药期间,各实验组动物均未出现死亡,体重变化曲线和模型组相比较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各实验组动物脏器系数除莪术烯中低剂量的肝组织以及阳性组的肾组织与模型组相比有些差异外,其余组别脏器与模型组相比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以瘤重为指标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显示莪术烯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6.03%、28.34%、3.49%,阳性对照组β-榄香烯组的抑瘤率为49.57%。结果表明,莪术烯抑瘤效果与莪术烯的剂量呈剂量依赖性,显示出一定的抑瘤效果。第二章本章以肿瘤细胞特异性吸收的精氨酸为靶向载体,通过与草酰氯单乙酯耦联合成获得内源性物质草酰乙酸的类似物zt-21,并对其成药性以及机制进行研究,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zt-21化合物的合成。利用液相合成的方法将精氨酸与草酰氯单乙酯耦联,利用hplc、ms、1h-nmr、13c-nmr等检测手段对zt-21的结构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所得化合物的m/z为246,与zt-21的相对分子量相符;利用萃取的方法对zt-21进行纯化,最终得到纯度为96.56%的白色或类白色蓬松状固体zt-21。第二节zt-21化合物的初步稳定性研究。主要是对zt-21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进行研究。影响因素试验:zt-21在高温度(60℃)、高湿度(90%±5%rh,25℃)、强光照射(4500lx±500lx,25℃)环境下放置10天,分别于第0、5、10天取出,观察药品性状,并按照含量测定标准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zt-21在高湿环境下出现吸潮凝结现象,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含量稳定,而高温和强光环境下吸潮现象不明显,且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含量稳定。加速试验:zt-21在加速环境(40℃±2℃,75%±5%rh)放置6个月,在试验期内分别于第0、1、2、3、6个月末各取样一次,按照含量测定标准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zt-21在加速环境下放置了6个月后含量稳定。长期试验:zt-21在常温环境(25℃±2℃,60%±10%rh)下放置12个月,在试验期内分别于第0、1、3、6、12个月末各取样一次,按照含量测定标准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zt-21在常温下放置了12个月后含量稳定。第三节zt-21化合物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体外采用mtt法研究了莪术烯对mrc-5细胞及spc-a1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zt-21(6.25,12.5,25,50,100μm·l-1)处理spc-a1、mrc-5细胞后,细胞的生长均未受到明显抑制。体内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肿瘤的质量抑制率为药效学指标,给14天药,检测ZT-21化合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ZT-21高剂量(口服)、高剂量(注射)、中剂量(口服)、中剂量(注射)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0.38%**、52.85%**、39.30%*、29.22%,阳性对照药顺铂组肿瘤抑制率为66.95%**,表明ZT-21高剂量(口服)组具有与阳性对照药顺铂组接近的抗肿瘤作用。给药期间裸鼠的体重变化结果提示,与模型组相比,从第9天开始,顺铂组动物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的体重减轻情况,提示顺铂的严重毒副作用,而ZT-21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ZT-21的安全性良好。第四节ZT-21化合物的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ZT-21化合物对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氨基酸转运体LAT1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ZT-21化合物对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氨基酸转运体LAT1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LAT1氨基酸转运体在ZT-21不同给药组对荷SPC-A1细胞瘤裸鼠肿瘤组织中LAT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一定差异性,通过与药效学结果比较发现给药后肿瘤组织中LAT1转运体的表达量与给药剂量成正相关,即给药剂量越大LAT1转运体mRN表达量A和蛋白表达量越高,肿瘤抑制率越高。综上所述,莪术烯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SPC-A1的生长,并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但莪术烯对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生长不具有抑制作用,提示了莪术烯对肺癌细胞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体外试验推测莪术烯主要通过将SPC-A1阻滞在G2/M期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并下调GSTA1的表达,从而抑制SPC-A1细胞增殖。体内研究发现莪术烯对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抑瘤率与药物浓度成正相关。另外本研究自主合成的新化合物ZT-21具有一定的抗肺癌活性,而且毒副作用大大低于阳性对照药顺铂,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上调氨基酸转运体LAT1的表达有关。本论文对莪术烯与肿瘤靶向性化合物ZT-21的抗肺癌作用与机制研究,为开发高效低毒、靶点明确及作用机制明确的抗肺癌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甘遂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是一味传统的峻下逐水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生育和免疫抑制等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但由于甘遂具有致泻、致炎和黏膜刺激等毒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甘遂的临床应用。甘遂中各成
辣蓼为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植物Polygonum hydropiper Linn.的干燥全草。味辛,性温;具有健脾化湿、祛风化滞、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等功效;临床多用于痢疾、肠胃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可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等。牛耳枫为虎皮楠科(Daphniphyllaceae)虎皮楠属(Daphniphyllum)植物Da
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录取分数、第一志愿录取率和生源分布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招生现状与特点,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招生面临的五个问题,即农业院校生源质量低数量少、
观察水稻叶片的气孔数,一般采用“火棉胶印迹法”或“染色固定法”;其效率甚低,形状易模糊不清;尤其是印迹不全或染色固定欠佳时,会影响其准确度。 我们根据气孔的开闭对温
本学位论文主要对民族药黄藤、竹红菌的化学成分及生药学鉴别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由以下三部分,共八章具体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实验研究第一章民族药黄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三叶虫茶各提取部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寻找三叶虫茶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   方法:(1)采用一般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测定三叶虫茶的不同提
半夏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为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由于半夏自身繁殖系数低,目前用药和出口需求量大,使其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人工种植半夏已有三十年历史,但由于其生长受周围环境
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
2014年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获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改革试点项目,以此项目建设为契机,明确了植保专业建设思路和目标,确立了“12345”人才培养模式
目的:  中药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桂枝(Ramulus Cinnamomi)为樟科樟属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