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种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行的一种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主要审计内容为企业在特定日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是一种专业的审计程序。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涉案金额也日益增多,这些案件引起了政府的监管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和金融领域的热议,这些案件的发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反思。2002年,美国出台了经典的《萨班斯法案》,法案的出台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该法案扩展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同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审计要求,故而从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从公司治理层面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提升了一个台阶。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起步较晚,我们借鉴了国际上的相关的先进经验,又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才发展了适合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2009年7月1日,我国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了“中国版萨班斯法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聘用社会上正规的审计机构对该公司进行审计,且审计内容必须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否有效,相关内部控制信息也必须对外披露。这就使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在公司治理层面能更好的得以体现,一种以公司治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内部控制审计得以发展。随着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到了加强,但伴随而来的是较高的执行成本,上市公司面临着审计费用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审计要求直接引发审计费用的直线上升,在萨班斯法案颁布后期,有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一些研究,但是并没有详细区分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区别。本文就是以这样的理论背景为基础,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其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审计费用、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以及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为更好完成实证部分中研究的假设提供坚实基础。在实证分析部分,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管理层持股比例设置为自变量,将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设置为控制变量,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都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对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公司治理范畴提出了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