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吉村铜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控矿因素齐全。作者着力于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和蚀变分带性的研究,分析区内构造演变和成矿地质条件,探讨该矿成矿模式与矿床成因,为本区找矿提供借鉴。
涞源县木吉村铜矿位于山西断窿与燕山台褶带过渡地带,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中,该地区经历了地槽(Ar-Pt1)、地台(Pt2-Pz)、大陆边缘活动带(Mz-Kz)三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古火山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为矿床的主要控矿控岩构造,成矿母岩为闪长玢岩,与古火山构造密切相关。
区内岩浆岩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早期,木吉村闪长玢岩体总体呈“蘑菇状”,顶盖展布受NNE向断裂及层间裂隙破碎带控制,呈岩枝、岩床状迭层产出,矿床主体“蘑菇柄”于岩体及其接触带矽卡岩中,呈扁桶状隐伏于古河床之下,长轴近南北向,东西两壁陡立,北西浅,南东深,长大于1000m,宽约400m,由上部矿带和下部矿带组成,以铜钼为主,共(伴)生硫、铁、锌、金、银等。
区内蚀变分带明显,铜钼矿化主要受钾质蚀变带及矽卡岩带控制,具有典型斑岩铜矿的面型蚀变分带性及矿化分带特征。根据其蚀变特征,将蚀变带分为内、外两个。
内蚀变带以铜(钼、金、银)矿化为主,斑岩热液蚀变特征典型,有钾化、硅化、青盘岩化及泥化等,钾化与硅化与斑岩型铜(钼)矿化关系明显,钾化尤为突出。
外蚀变带以铁铜及铅锌矿化为主,主要有两套矽卡岩组成,一是闪长玢岩与寒武系灰岩及灰质白云岩接触形成的钙质矽卡岩,二是闪长玢岩沿断裂带与中元古界白云岩接触形成的镁质矽卡岩,内矽卡岩不发育。
通过对木吉村矿床地质特征和蚀变分带性的研究,分析区内构造演变和成矿地质条件。作者认为本区成矿作用经过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多个控矿因素影响,不仅有岩浆和热流体的活动,还受到围岩和构造的控制,使木吉村铜矿呈现出多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特点。
在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燕山运动,随着太行山隆起加剧,乌龙沟深断裂复活,沿裂隙向上喷涌的幔源物质,既是成矿作用的热源,也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在构造作用下向上运移,对围岩进行抽吸,围岩中的水携带围岩中易于溶解的矿化剂渗入其中,含矿化剂的水再与围岩内的金属发生化合作用,成为含矿的安山质岩浆房。安山质岩浆沿深断裂系统上侵,在多组构造交汇部位的木吉村断陷盆地集结形成安山质火山岩建造,之后在火山喷发期后(或间歇期),不断发生多期次的次火山岩侵位,又受深断裂及构造控制,形成了“蘑菇状”的闪长玢岩体。
与深部岩浆房保持联系的火山机构多次溢射含矿气液,对闪长玢岩体及其围岩进行强烈交代,逐渐又有地下水及天水的加入,形成复杂多样的蚀变-矿化特点。深源物质多期次侵入与岩体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含矿热液沿断裂充填交代,沉淀叠加在矽卡岩之上,形成热液铜钼矿床,后期热液对早期矽卡岩矿物进行交代,发生蚀变矿化,随着热液迁移及温度变化,形成分带特点。同时,在闪长玢岩侵位冷凝之后,深部岩浆二次沸腾触发隐爆作用,产生裂隙,地下水在上升热流体的带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对流循环地下水温度高,富含挥发份,也对矿床的分带性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本区属于燕山台褶带构造转折的部位,矿床又处于断陷盆地的构造环境中,由早到晚,由挤压向拉张演变过程中,有利于岩浆房形成并促进岩浆的结晶分异,导致挥发分饱和以及大规模岩浆热液形成,为矿床的最终形成提供成矿流体及动力。
综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矿床在时空结构上的多期性和复杂性,从早期到晚期,自岩体到围岩,矿化类型由斑岩型向矽卡岩型到热液型过渡,成矿元素由Cu-Mo—Fe-Cu-(Zn)-(Au)—Pb-Zn-(A g),构成具正向分带鲜明特色的矿床矿化序列。
通过对木吉村铜矿成矿模式与成因的分析研究,本文作者建立了成矿模型,总结并指出了本区找矿标志与思路。建议将木吉村铜矿及其外围大河南-木吉村一带铜钼多金属勘查做为整装勘查战略成矿区带进行研究,为太行山北段乃至全国同类矿床找矿评价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