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传播是指人们在情境中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开展的信息传递活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是社会传播的一种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从信息学的角度而论,它是一个复合的、可变的、历史的社会信息系统,而人物、时空、信息是三大构成要素。依据情境传播活动中人数的多少,孔子的情境传播活动分为三类:自我传播、人际交往和众人传播。自我传播又叫一人传播、独处情境下的传播,其特点是传受一体,方法为内在运思,动力是与情境的契合度。人际交往,又叫双人情境下的传播。它作为情境传播活动的一大类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在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是互相独立的。此外,在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角色在相互交往中不断变化着。最后需要指明的是,当一方的传播内容触及对方的底线,就会破坏情境的和谐状态,阻碍传播活动顺利进行。众人传播,又叫多人情境下的传播。众人传播,与今之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与组织传播相比,众人传播也有一定的组织性,但众人传播的组织性结构是松散的。而与大众传播相比,没有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万千受众。生活实践中情境传播所达到的目标与预设的情境传播目标的重合度越高,情境传播效果越好。孔子的情境传播理想是恢复西周之治即以“德礼”治国,情境传播目标是培养君子型的传播者即今语所谓“意见领袖”。孔子情境传播思想的三个要素是指情境传播内容、情境传播方法和情境传播效果。情境传播内容由君子之德与君子之行构成。“君子之德”包括达“礼”和讲“忠信”。“礼”不仅是情境传播的“把关人”,还是整个情境传播活动效果的“准绳”和情境传播活动顺利开展的“规矩”。孔子眼中的“礼”,与戈夫曼笔下的“情境定义”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保证情境传播活动正常开展的社会规范。讲“忠信”之德,表现为“孝慈”,表现为“慎言”。“君子之行”包括两个方面:非礼勿行和修身兼济天下。情境传播方法包括三种:克己复礼、身正为范和观人。作为传播方法的“克己复礼”,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顺利实现“天下归仁”的传播理想,而“天下归仁”的实质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身正为范”能否产生“风吹草偃”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君子型传播者能否做到凡事“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九思”。“听言观行”是一种行之效的传播方法,如果想“观人周到”,传者要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从各种情境中了解受者的特点。孔子情境传播思想的成因有三:信而好古、爱国之心、救世之志。创新继承孔子情境传播思想关键要做到三点: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和互鉴共生。所谓的“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当下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技术,二是人们接受信息的模式,三是国家对信息传播管控的模式。梅罗维茨指出“情境”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物理地域”,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信息场域”。简言之,其所谓的“情境”就是一种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的形成,根本动力是媒介本身,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物质场所。梅罗维茨的情境传播理论主要含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媒介即信息环境;第二,情境是指社会信息系统;第三,媒介本身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即媒介情境)对于社会的日常行为有超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孔子的情境传播思想与梅罗维茨的情境传播理论,发现孔子的情境传播思想以人为本位,而梅罗维茨的情境传播理论以媒介为本位。二者迥异的直接原因是对情境传播活动构成核心要素的认识有差异,根源在于二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