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风格逐步由“神秘主义”向“透明主义”转变,其主要表现之一是中国人民银行正不断加强与社会公众和金融市场的沟通交流。货币政策作为一门预期管理的艺术,沟通成了有效的预期管理方式之一。央行通过有效信息沟通,引导社会公众以及金融市场形成合理预期,提高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相比发达国家央行沟通理论的相对完善,我国央行沟通货币政策工具效力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尚未对央行沟通形成统一的界定;第二,如何对央行沟通进行量化和测度是技术性难点,国内还未出现相对完善、明朗化以及公开化的测度结果;第三,国内文献仅从金融资产价格角度间接考察了央行沟通的货币政策工具效力,还没有出现其他方面的经验证据。因此,央行沟通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行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对央行沟通进行了界定,央行沟通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利用不同沟通平台,向社会公众披露现在的或者未来的货币政策目标、策略、宏观经济前景以及货币政策意图等信息,并寻求该信息被社会公众所理解认同的过程。第二,根据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利用措辞提取法合成央行沟通指数,科学量化中央银行沟通,为我国央行沟通的测度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和结果。第三,采用向量自回归法实证研究央行沟通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间接考察央行沟通的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实证结果显示,央行沟通对同业拆借市场不同期限利率的影响是即时生效的,央行沟通在短期内能够减少不同期限利率的波动。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一样,央行沟通对股票市场收益率产生一定影响,短期内有利于股票价格稳定。因此,央行沟通具有货币政策工具效力。第四,在货币政策传导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央行沟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央行沟通作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央行沟通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从金融稳定角度,央行沟通并非风险中性。这不仅证明央行沟通可以作为我国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提示央行沟通必须关注金融稳定,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最后,为了发挥我国央行沟通的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加快市场化进程;第二,增强央行沟通的可信性和准确性,完善央行沟通机制;第三,培育市场主体金融素养,提高央行人才知识水平;第四,将央行沟通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