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佐良(1916-1995),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学者。作为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他极具天赋,对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以及外语教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翻译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既有英译汉,又有汉译英。他的译作新鲜隽永、意味深长。本文结合他的翻译作品《谈读书》来探究其散文英译汉翻译风格。
由于译者的语言能力,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个性喜好,翻译经验和翻译理论水平各不相同,同一篇源语文本在不同译者的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再创造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译者的翻译风格就是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及艺术特色。伴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译者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译者的翻译风格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译者的翻译风格虽然难以把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译者在译文中词汇、短语以及句法选择的分析来深入研究其创作个性及艺术特色,进而概括出其翻译风格。
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译者翻译风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翻译风格的定义、形成原因入手,以M.Baker教授关于翻译风格研究的建议即“译者翻译风格研究应当关注其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为指导,选取Of Studies及其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源语文本的理解以及译者对目的语文本词汇、短语以及句法选择角度对王佐良译本及其它10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出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对源语文本准确透彻的理解之上,王佐良在目的语文本中运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高频的汉语四字格以及整齐规范的汉语文言句式,充分体现了其“简洁、典雅”的艺术特色,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具体来说,在英译汉散文翻译实践中,王佐良运用最简短的文字,大量的汉语文言词汇,不使用口语词汇,使得译文简洁、典雅。高频的汉语四字格、整齐规范的汉语文言句式的使用,除了达到简洁、典雅的效果之外,字里行间里也表露出来译者丰富的情感,既有《谈读书》中对学究作风的嗤之以鼻,也有对一技之长者的赞许认可。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形成原因探析发现,王佐良之所以形成以上翻译风格,离不开其童年文化气息浓郁的生长环境,英语氛围下的教育背景,古汉语的学习和锤炼以及源语文本选择时的个人喜好。
本研究对于翻译研究以及王佐良研究带来的启示主要是,证明了从词汇、短语以及句法选择角度分析翻译作品来研究译者翻译风格的可能性,为王佐良的其他文体翻译风格研究提供了一条思路。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表现适合自己的翻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