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柯不仅是一名著名的符号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而且是位多产的作家。许多读者主要是通过他的第一部小说《玫瑰之名》认识和了解他,自从1980年小说出版以来,特别是在1983年被翻译为英文后,《玫瑰之名》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评价。
该小说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读者。第一类型的读者主要关注小说神秘、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第二种读者试图把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第三种读者主要追踪小说中永无止境的“互文性”。此外,还有一些读者或关注小说中的后现代性,或关注小说中的文化因素。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读者,艾柯以他的博学都给读者带来了文学盛宴。
许多学者认为《玫瑰之名》综合运用了艾柯的符号学和文学理论。该论文主要探索“撒谎理沦”如何在小说中得以体现。本文把小说文本看为一个符号系统,通过主人公威廉调查谋杀案的过程分析,讨论了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及符指过程的存在的欺骗性。
运用溯因推理的技巧,威廉推测所有的谋杀案是以《启示录》中七个天使的号角为模板。他试图在这无限的符指过程中寻找出事实的真相。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启示论模式是个谎言,整个事件根本没有任何计划和模式。大多数修道士是被图书馆里上有毒药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二卷毒死。威廉无论是作为一名侦探,还是启示论模式推论的发明者都是失败的。最终,嫌疑犯佐治吞下上有毒药的珍贵书籍而自杀身亡,整个修道院被毁于熊熊大火中。
这部小说揭示了真理的可畏性其实是无限符指过程中的符号任意性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