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等技术研究了中性介质中丝氨酸分子在铂多晶和单晶电极表面的吸附和氧化,主要结果如下:1、检测到中性介质中丝氨酸分子在铂多晶电极上低电位即可发生C-C键断裂的氧化解离吸附,生成COad(COL,COB)及CNad-。其中COad可在电位高于0.3V被完全氧化,而电位不高于0.7V时,CNad-可存在于Pt电极表面。当电位进一步升高,CNad-等强吸附物种发生氧化生成OCN-及CO2,同时发生丝氨酸分子的氧化,进一步提出了丝氨酸吸附和氧化机理。2、丝氨酸分子在Pt电极上吸附和氧化过程中显著的pH效应主要表现在氧化解离步骤,氧化解离吸附物种(ODA)的氧化电流峰随着溶液pH值升高而增加,而对高电位下丝氨酸分子的直接氧化影响不大。不同pH环境中丝氨酸分子在铂电极上电氧化活性的差别主要归因于溶液中OH-浓度及丝氨酸分子的不同存在形式。3、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的结果指出:丝氨酸分子在铂单晶电极表面氧化解离产生的吸附物种随晶面结构变化,Pt(111)表面ODA主要包含COL、COM和CNad-;Pt(100)和Pt(110)上则主要为COL、COB及CNad-。在整个电位研究区间,三个基础晶面电极获得的原位红外光谱中均可以观察到CNad-的红外吸收峰。CNad-在Pt(111)及Pt(110)电极上相对比较稳定,但在Pt(100)电极上,当Es高于0.4V时,CNad-即可发生氧化。4、电化学循环伏安研究发现:铂单晶电极晶面面结构不同,丝氨酸氧化解离的CV特征曲线随之变化:在以(111)及(100)对称结构为主的晶面电极上,丝氨酸氧化解离吸附物种给出的峰电流较大,氧化电位较高,峰形窄而尖锐;而在以(110)对称结构为主的晶面上,丝氨酸解离吸附物种氧化给出较小的电流峰,较低的氧化电位,但氧化峰增宽。氨基酸作为多官能团分子,可作为理想的模型分子用于研究有机小分子在过渡金属电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和反应性能。同时,氨基酸作为构成蛋白质和多肽的基本单元,也为深入研究蛋白质与金属表面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信息。本论文深入研究了丝氨酸分子在铂电极表面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揭示了这一重要表面过程中的电极表面结构效应,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电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从分子水平揭示丝氨酸分子与铂电极表面的相互作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电催化及生物传感器等方面亦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