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对温度较为敏感,开发高效节能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确保锂离子电池运行在15~35℃的最佳范围内,对锂离子电池意义重大。微通道冷板因体积小且换热系数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车用锂离子电池冷却,冷板结构、通道形状和数量的优化研究是改善其换热性能的关键。本文针对方形电池设计了一种特斯拉阀型通道冷板,在建立的高精度电池热模型基础上开展液冷仿真,优化冷板配置参数,并通过液冷循环实验研究了冷板的换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对温度较为敏感,开发高效节能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确保锂离子电池运行在15~35℃的最佳范围内,对锂离子电池意义重大。微通道冷板因体积小且换热系数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车用锂离子电池冷却,冷板结构、通道形状和数量的优化研究是改善其换热性能的关键。本文针对方形电池设计了一种特斯拉阀型通道冷板,在建立的高精度电池热模型基础上开展液冷仿真,优化冷板配置参数,并通过液冷循环实验研究了冷板的换热性能。基于搭建的电池特性测试实验平台,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锂离子电池特性实验,包括放电温升实验、开路电压与端电压测试、混合动力脉冲能力特性实验和熵热系数实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获取了电池温升特性、开路电压与端电压特性、内阻特性和熵热系数特性,为后续电池热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电池产热和传热机理建立了电池三维三源项热模型。开展了绝热条件下方形和圆形电热片加热实验,辨识了电池内核比热容和各向导热系数;根据Bernardi产热模型和焦耳定律分别获取了电池内核区时变产热率和正负极区恒定产热率;使用Fluent开展了电池产热模拟,温升仿真与实验相对误差维持在3.57%以内,电池热模型精度较高,为液冷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模型参考。设计了一种具有特斯拉阀型通道的冷板,建立了电池液冷有限元模型,针对电池3C放电工况开展了液冷仿真,发现与Z型通道相比,特斯拉阀型通道内冷却液正向和逆向流动时冷却效率分别提高了约4.5%和17.6%,特斯拉阀的分叉结构造成的湍流扰动增强了冷板的换热能力,改善了电池温均性。分析了冷板特征参数和冷却液流速改变对电池冷却效果的影响,通过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获取了三个评价指标代理模型,设计了期望函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特斯拉阀夹角为120°、特斯拉阀间距为23.1mm、通道间距为28mm、冷却液进口速度为0.83m/s的冷板在换热性能与能耗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最优配置下电池最高温度控制在30.5℃以内,且通道压降较低。基于搭建的液冷系统实验平台开展了电池液冷循环实验,检验了仿真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最优配置下液冷仿真与实验最大误差不超过1.25℃,证明了冷板参数优化设计的可信度较高。通过实验分析了冷板换热性能随冷却液进口流量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冷却液进口流量超过398m L/min时,电池冷却效果和温均性的改善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而冷却液进口温度的确定应考虑环境因素,进口温度过高或过低会造成冷板性能不均衡。
其他文献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源,其安全可靠是电动汽车行业稳步发展的前提。随着硬件算力与数据量的提升,基于数据驱动的电池安全算法逐步取得成效。电池建模及其故障检测作为电池诊断的首要环节,其表现直接决定着电池的安全性,结合数据驱动方法开展的相关研究对于实现电池早期故障提前预警,规避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电池建模及其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取得了
行为决策模块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强化学习逐渐被引入该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场景遍历广度不足、泛化性、无法实现数据驱动、短视性等问题,本文通过设计分层行为决策框架、合理设计智能体观测空间、迁移应用BCQ(Batch-Constrained Deep Q-learning)算法、设计混合动作空间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为解决场景遍历广度不足的
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导致了传统能源的快速减少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开发廉价、高活性和耐用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以及一些可再生工艺,如电解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电化学分解水可以看成两个半反应,即阴极的析氢反应(HER)和阳极的析氧反应(OER)。因此设计高效、稳定、耐用和经济的催化剂来进行电解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其中,以钴为代表的过渡金属基复合材料在电解水领域被广泛研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是提升自动驾驶算法可靠性和鲁棒性的关键。如何高效、低成本地生成大量真实可靠的仿真数据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当前自动驾驶数据集在夜晚场景以及各类天气条件下的数据量仍然十分有限。为了满足自动驾驶领域的数据需求,围绕如何提高仿真图像的场景丰富性和生成质量,使用图像翻译技术从风格特征和内容特征两方面增强自动驾驶场景图像,实现场景的昼夜变换、天气变换以及语义到场景的变换。为实现场景风格特征的变
在过去十几年里,有机-无机卤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其功率转换效率从2009年的3.8%提升到2021年的25.7%,有了显著提高。PSC的最常用的吸光材料是杂化卤化铅钙钛矿CH3NH3PbI3(MAPbI3),它具有良好的直接带隙(1.55 e V)。此外,MAPbI3还有着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光吸收系数。但是MAPbI3只能对太阳光中的可见光作出良好的响应,而
自动驾驶技术近几年发展迅猛,这也促进了实时定位与建图的发展。在特征丰富的环境中基于雷达的定位与建图算法研究成果丰富,但在特征一致的退化环境下,目前的算法点云会发生退化问题,定位精度较低,表现效果不佳,这限制了无人车在特殊环境下的自主行驶。本文针对这个现象,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进行了退化环境下以雷达为主、组合导航设备为辅的定位与建图研究。为了多传感器后续的融合,首先分析了使用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模型,建立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呼吁各行各业都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对传统的石油能源领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为实现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无碳化,发展氢能等更加清洁的能源迫在眉睫。而液态有机氢载体(如甲苯、二苄基甲苯、N-乙基咔唑等储氢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储氢形式比传统的储氢方式(高压钢瓶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等)更为便捷与安全,有利于氢能的发展与大规模利用。但现有的液态储氢催化剂都是以负载型的金属纳米颗粒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化装置,被认为是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能量转换设备之一。但PEMFC的商业化应用仍然受到许多关键性问题的制约,其中主要包括如何提高PEMFC输出性能与解决电池内部水管理问题,这二者均与燃料电池双极板息息相关。通过优化分布在双极板上的流道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强传质能力而提高PEMFC输出性能,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液态水在流道中的高效传输和快速排出。本文
新型二维纳米材料Ti3C2Tx(MXene)因其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易于功能化等特点在电化学领域常常作为催化剂被修饰至电极表面,但单独作为修饰电极材料,催化作用具有局限性,可将其与其他材料复合,提高修饰电极催化性能。离子液体(ILs)具有良好的萃取性、导电性、极低的挥发性和较宽的电化学窗口,是理想的电极修饰材料。将MXene与ILs共同构筑修饰电极,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改善修饰电极的催化
随着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多,汽车事故发生率持续增长,而头颈部损伤为汽车事故中较为常见的损伤形式。头颈部有限元仿真以及试验研究能较好的反应事故中头颈部的损伤形式及损伤机理。所以本课题将通过建立流固耦合的头颈部模型以及进行碰撞试验的方式对头颈部损伤机理进行研究。为获得颈部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逆向建模方法进行建立。对CT扫描图进行处理,得到颈部椎骨的点云数据,通过曲面片对点云数据进行拟合,填充后得到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