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华拍摄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1949-1976)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24次 | 上传用户:lihong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尤其是西方世界,在国际传播中占有明显的传媒优势,这使得西方在国际政治风云中占据主动,左右着公共外交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人在中国大陆拍摄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对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展示和评价,对中国形象进行了表述,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渠道,是外国人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间段外国人来华拍摄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方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建构问题,分析隐含在其中的话语权力问题,以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像对话实践。本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建国以来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外国在华拍摄的纪实影像作了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段即建国初期(1949-1956年)、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文革期间(1966-1976年)来把握外国人在华拍摄纪录片的大致情况,及其生产机制。第二部分,分析探讨了这些外国纪录片的中国形象的呈现方式。外国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呈现主要是从符号体系、叙事体系以及中国形象形态三个方面来体现的。第三部分,分析外国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主要是运用授权话语和他者化的话语建构方式,意识形态化和乌托邦化两种他者化的话语形式纠结在一起,中国永远是作为他者出现在他们的话语体系当中。外国纪录片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就是一种话语权力关系运作的结果。第四部分,指出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至文革结束,外国纪录片在建构中国形象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借鉴之处。研究发现,由于中国国内外形势和政策等原因,导致了在那个时段里外国人来华拍摄的纪录片相当少,这些为数不多的纪录片的拍摄一般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或由中国官方邀请。他们在纪录片中是以他者化的话语方式建构中国形象,大都是乌托邦化、正面的形象塑造中国,当然也有不少意识形态化的、负面的形象建构。而这正是中国官方话语与西方话语相互争夺话语权力的结果。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从纪录片的视角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形象问题,而且是截取了特殊年代(毛泽东时代)的外国在华拍摄的纪录片来探讨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批江沿岸居民的一般情况和该人群对批江污染源、沘江污染影响生活饮用水,农业生产、健康等的认识状况,及沿岸居民慢性病、两周患病率以及SF-8情况,为治理沘江和减轻
以"book小觑"为代表的词群是近年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若用三个平面理论来分析,这类词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很强的共同特征,集中体现了汉语作为多组辩证统一、对立存在的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对烟气脱硫方案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权数和评判
<正>201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为了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2011年版课标》在原来"双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四能"的要求,强
本报讯:河北省旅游资源大县易县抢抓奥运旅游经济商机,精心打造旅游精品名牌,继清西陵大规模环境治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并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后,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也于近
报纸
部分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同时办理普速列车和高速列车的作业,车站列车种类多、作业过程复杂,对站场的设备要求多样化,确定合理的到发线运用方案对有效运用站场设备,提高运输效
研究选定广西区人民公园景观小品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广西区人民公园景观小品的空间布局、本体特色、与其它元素关系、维护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
朗读是初中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意蕴的领悟,是学习语言和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初中
电视剧作为当代人生活、情感和社会演进的再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却无情地将其滑向媚俗,使当今的精英文化处于准失语状态。很多电视台都以争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