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2004年关于“那一代”语文特级教师(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为代表)的“强批判”及其引发的讨论出发,认为这场讨论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至少意味着“那一代”的可批判性。但是,由于这场讨论并未具体深入到“那一代”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特征分析,因而在如何合理看待“那一代”的问题上易于陷入感性、笼统、片面甚至极端。因此,本论文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后记及相关论著为基本素材,以“这一代”语文特级教师(以窦桂梅、李镇西、韩军等为代表)作为参照群体,在比较分析中试图描述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代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观上的共性和差异、继承和发展,以及造成这种差异或变迁的原因,最后提出处理两代关系的合理态度。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勾勒了“那一代”和“这一代”在语文教学行为上的突出特征。“那一代”追求教学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关注训练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教材的还原分析和个性化处理,同时重视考试的作用,并努力改善考试的不合理地方。而“这一代”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和个性化,要求语文教育回归本原,倡导人文精神;重视积累、体验、诵读的作用;关注学生个人需要,谋求师生关系的平等;倡导文本分析法,提倡多元解读;反对应试语文,提倡生活与语文的结合。透过这些行为特征,可以看到两代教师在观念层面存在的“连续”和“断裂”:在实践观上,两代都承认教学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但“那一代”侧重科学性,“这一代”侧重艺术性;在目的观上,两代都承认教学中“文”和“道”不可分割,但“那一代”侧重“文”,而“这一代”侧重“人”;在教材观上,两代都承认教材的可超越性,但“那一代”倾向“蓝本观”,而“这一代”倾向“文本观”;在过程观上,两代都承认教学的情境性,但“那一代”多重“预设”,而“这一代”多重“生成”;在师生关系观上,两代都承认学生是主体,但“那一代”强调教师的“主导”,而“这一代”强调师生之间对话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两代之间既有共性,又差异;共性显示两代的承继关系,而差异显示两代的变迁关系。之所以两代之间呈现出这种变迁,主要与教育背景的变迁、理论基础的嬗变以及实践追求有内在的关系。最后论文提出,要合理看待两代之间的差异或变迁,必须从它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出发,必须从它们共享的传统出发,必须兼顾它们观念和行动的各方面。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包括“那一代”和“这一代”在内的各种教学观之间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呈现一种“多元共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