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药用植物丹参和黄芩中异戊烯基焦磷酸酯合酶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化机制产物。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又称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Isoprenoids),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最大类群,分布广泛、结构丰富,不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还具有重要的化学防御等生态功能,同时许多植物萜类化合物还具有重要药用和经济价值。萜类化合物均以异戊烯基焦磷酸酯(IPP)及其异构体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酯(DMAPP)作为起始单元,它们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包括甲羟戊酸(MVA)途径和甲基赤藓醇磷酸(MEP)途径。IPP和DMAPP在异戊烯基焦磷酸酯合酶(IDS)的催化下生成各种萜类化合物的直链前体,直链前体分别在不同萜类合酶以及氧化酶等作用下生成结构多样的萜类化合物。根据直链前体产物的碳链差异,IDS可被分为香叶基焦磷酸酯合酶(GPPS)、法尼基焦磷酸酯合酶(FPPS)、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酯合酶(GGPPS)、香叶基法尼基焦磷酸酯合酶(GFPPS)等,它们分别能够催化合成香叶基焦磷酸酯(GPP,C10)、法尼基焦磷酸酯(FPP,C15)、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酯(GGPP,C20)、香叶基法尼基焦磷酸酯(GFPP,C25)等。因此IDS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其决定了萜类化合物的种类。二倍半萜(C25)是萜类次生代谢产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结构新颖复杂且生物活性多样。目前分离鉴定了约1300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但在植物中被发现的数量相对较少,迄今仅报道190余个,其结构新奇复杂、活性广泛,为一类珍稀次生代谢产物。植物二倍半萜大多数存在于唇形科植物中,是鼠尾草属(Salvia)、米团花属(Leucosceptrum)、火把花属(Colquhounia)、宽管花属(Eurysolen)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在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中也有发现,其生物合成途径、起源进化和分布规律研究大多尚属空白。本实验室前期从米团花(L.canum)中鉴定了一个GFPPS,可能起源于正选择下GGPPS的复制和新功能。此外,十字花科植物中也报道了系列GFPPS,有趣的是这些GFPPS以前被鉴定为GGPPS,目前尚未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到二倍半萜化合物。因此系统开展植物GFPPS的发现和功能鉴定有助于解析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并为揭示这类珍稀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规律奠定基础。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和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分别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和黄芩属重要药用植物,本课题拟对丹参和黄芩基因组中预测为GGPPS-like的IDS基因进行系统研究,完成其生化功能鉴定和产物特异性分析,寻找并发现GFPPS。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丹参中异戊烯基焦磷酸酯合酶研究:研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到3个功能预测为GGPPS的候选基因Sm IDS1、Sm IDS2、Sm IDS3和1个功能预测为GPPS.LSU的候选基因Sm IDS4;分别通过体外酶活反应、β-胡萝卜素显色反应以及工程大肠杆菌体内酶促反应实验分析了这4个候选基因的生化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候选基因在丹参根、茎、叶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鉴定到1个能够同时催化合成GGPP和GFPP的异戊烯基焦磷酸酯合酶Sm IDS1、1个能够催化合成GGPP的异戊烯基焦磷酸酯合酶Sm IDS2。基因Sm IDS1-4在丹参根、茎、叶片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相当,其中Sm IDS4在根组织中的表达量较茎和叶片中低。(2)黄芩中异戊烯基焦磷酸酯合酶研究:研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到4个功能预测为GGPPS的候选基因Sb IDS1、Sb IDS2、Sb IDS3、Sb IDS4;分别通过体外酶活反应、β-胡萝卜素显色反应以及工程大肠杆菌体内酶促反应实验分析4个候选基因的生化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候选基因在黄芩根、茎、叶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鉴定Sb IDS1能够催化合成GFPP,Sb IDS2和Sb IDS3能够催化合成GGPP,发现这4个候选基因在黄芩根、茎、叶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m IDS1为双功能GFPPS/GGPPS,Sb IDS1为GFPPS,Sm IDS2、Sb IDS2和Sb IDS3为GGPPS,这为GFPPS起源进化、IDS产物链长决定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Sm IDS1和Sb IDS1的功能鉴定表明二倍半萜可能在唇形科植物中广泛分布,为唇形科植物二倍半萜分布规律和化学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寻找丹参和黄芩中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二倍半萜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Herbaspirillum huttiense 5-28(草螺菌H.5-28,简称为H.5-28)是本实验室从药用植物附子中分离出来的一种Herbaspirillum属细菌。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草螺菌H.5-28可以缓解外源病原体对植物造成的病害,但是该菌调控植物抗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以烟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给烟草接种草螺菌H.5-28和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
学位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其关键次生代谢物生物碱的含量是衡量附子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附子最主要的药效成分。附子生长及生物碱的积累除了与自身遗传特性密切相关外,与附子根际土壤养分同样密切相关。然而,附子传统施肥方式主要为过量施加氮肥或复合肥,不仅容易造成土壤养分中氮、磷、钾含量超标和土壤板结,引发土壤
学位
Guamerin是从日本医蛭中鉴定的一类抗凝血物质。它与Antistasin属于同一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由一个或多个Antistasin-like结构域组成。目前对Guameri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用模式上。本研究采用Pacbio测序平台分析了宽体金线蛭的全长转录组,筛选了新的可以产生抗凝血蛋白的基因,并筛选出了其Guamerin基因。并在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克隆了菲牛蛭的Guamerin
学位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丹参蕴含着极高的药用价值,其药用部位为根茎,有效成分主要是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丹参酮类和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丹参分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区形态差异明显,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它的商业价值逐渐被认识到,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种
学位
报纸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也是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多方面研究的主要中药之一。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为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丹酚酸类化合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丹酚酸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通路不断得到解析,但是丹酚酸B合成通路的下游途径仍未明确。有学者推测漆酶催化迷迭香酸(RA)生成丹酚酸B(Sal B)。漆酶(Laccase)
学位
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两大癌症,许多因素可导致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研究发现存在前列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另外,一级亲属中患有这两种癌症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寻找这两种癌症中的共同的致病基因为探究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硒代半胱氨酸t RNA特异性真核延伸因子(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seleno
学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类脊髓与视神经相继或同时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患者病程通常为复发缓解型,早前一直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亚型,直到其致病性自身抗体Ig GNMO被发现后,才被视作一种单独的疾病类型。由于NMOSD发病后致残率较高预后较差,且患者年
学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城市”。广州市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城市更新“1+3”政策,并引入了“微改造”治理方式,以推动老旧社区的微更新。城市老旧社区微更新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是政府和市场容易失灵的领域。协商治理作为一种成熟的现代化治理方式,将其嵌入到城市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践场景中,通过协调各方的切身利益,促进治理和改造过程中各主体的良性互动,巩固社区
学位
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现象,是城市更新的难点与重点区域。自21世纪初,各省市相继开展城中村改造的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面改造”和“微改造”成为城中村改造最主要的两种模式。目前,在大部分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改造内容大多侧重物质环境的更新与提升,常常忽视了对城中村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缺乏对城中村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机遇和挑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