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北市煤矿区由于长期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下沉、土壤退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恢复是遏制土壤退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使矿区生态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主要手段。近十年来淮北市实施了多项植被恢复工程,成绩显著,淮北市濉溪县、烈山区等地通过借鉴其他矿区沉陷地、废弃地植被恢复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出一系列植被恢复模式。这些模式对于其他煤矿区的治理和植被恢复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土壤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淮北市沉陷区分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濉溪县、烈山区煤矿区沉陷地的植被恢复模式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沉陷区分布淮北市煤矿沉陷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内:杜集区、段园镇,朔里镇、石台镇、矿山集镇、高岳镇、烈山区烈山镇,相山区任圩镇,濉溪县濉溪镇、刘桥镇、百善镇、韩村镇,共涉及14个煤矿。总沉陷面积7597.8公顷,治理面积达2905.8公顷。(2)沉陷区植被恢模式类型濉溪县、烈山区煤矿沉陷区的植被恢复典型模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在人工封育下的自然植被恢复;二是人工植被恢复。在人工植被恢复中,从植被的种植模式可分为三种:人工纯林、灌木造林、乔灌木混和造林模式。(3)样地物种调查结果样地调查结果显示淮北市煤矿沉陷区野生植物共有19科29个属33种,多数科物种数比较单一,基本单科,单属,单种。其中菊科植物物种数最多,有8属8种,其次为禾本科和豆科等。(4)在淮北煤矿沉陷区内,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13个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机械组成以粗沙(1~0.25mm)和粗粉沙(0.05~0.01mm)为主,植被恢复后土壤粗沙含量较裸露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粉粒、粘粒含量较裸露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植被恢复年限的不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的容重呈下降趋势,孔隙度呈提高趋势,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分别与植被恢复年限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混交林的粗沙含量低于纯林的含量,混交林粘粒的含量高于纯林的含量。(5)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差异。13个样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分析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速钾、均比裸露地有所提高,其中1994种植的’中林’46杨林地有机质含量最高,为4.21%,其他恢复模式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林’46杨+火棘混交林地、人工封育区、’中林’46杨纯林地、栾树纯林、垂柳、刺槐和桧柏林地;速钾含量增加更加明显,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中林’46杨+火棘混合林地,含量达123mg/kg。速磷的含量恢复区较裸露沉陷区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明显。植被恢复时间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影响明显,恢复15年的’中林’46杨纯林,有机质含量较恢复5年的林地有机质含量增加了0.95个百分点,土壤其他养分含量也受恢复年限的影响,植被配置结构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混交林样地的土壤多项养分含量都高于纯林的含量,PH值低于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