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分析程序的乏燃料池安全分析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i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乏燃料池作为乏燃料临时过渡期的储存方式,用以移除乏燃料产生的衰变热,使乏燃料温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同时提供乏燃料的辐射屏蔽和避免乏燃料发生临界。日本福岛事故后乏燃料池安全性及潜在风险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乏燃料池安全分析及应急缓解措施评估等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乏燃料池分析软件的匮乏和程序适用性限制,当前的乏燃料池分析模型难以满足乏燃料池瞬态事故和研究范围的需求,乏燃料池安全分析技术仍有待发展和完善。本文基于热工系统程序和严重事故系统程序,在论证程序适用性和分析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对乏燃料池安全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此外,提出一种延长换料运行模式的设计方案,并对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结合系统分析程序相关模型,对乏燃料池安全分析中重要现象及模型进行研究。包括乏燃料池自然循环、池水蒸发/沸腾模型、辐射换热模型、燃料通道流阻模型、锆氧化模型、洒水喷淋模型等。通过对乏燃料池重要现象的探讨及系统程序相关模型的适用性评估,为乏燃料池分析模型的开发提供参考。(2)基于系统分析程序开发乏燃料池分析模型。研究乏燃料池分析模型的开发原则,基于热工分析程序开发覆盖乏燃料池各类热工水力瞬态响应的综合分析模型。分析乏燃料池与堆芯的结构共性和功能特点,将乏燃料池模型等效转化为堆芯模型,建立基于严重事故程序的乏燃料池分析模型。通过不同系统程序乏燃料池分析模型在稳态工况和瞬态事故下的对比验证,论证乏燃料池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此外,针对乏燃料池应急缓解措施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应急补水和洒水喷淋的冷却性能。(3)研究乏燃料池丧失冷却后的严重事故进程及潜在事故现象。开发严重事故分析模型,研究丧失冷却和全失水事故后的严重事故进程。同时,对燃料组件、格架及支撑板的失效机制、空气自然循环冷却、锆氧化反应等关键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结合热工分析程序和严重事故程序对丧失冷却后严重事故进程进行联合分析。(4)提出一种延长的换料运行模式的设计方案,以解决即将退役核电厂的乏燃料池存储容量饱和的难题。将堆芯分析模型与乏燃料池分析模型整合一体,并对该特殊运行模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本论文给出了基于系统分析程序的乏燃料池安全分析技术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并验证了乏燃料池安全分析技术的各个方面,最后提出并设计一种延长的换料运行模式,并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本论文对于乏燃料池安全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延长换料运行模式的设计方案对面临退役电厂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
其他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社会大环境?其内涵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并据此总结了
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居民教育的载体,是社区开展社区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符合自身需求和社区特点的学习方案。文章分析了社区教育课程具有的特征,提出建
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是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的财政体制的改革,高校经费逐步由原来的全部由政府承担转变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
为优化油菜氮、磷、钾肥配合施用,2012年进行了油菜氮磷钾"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供肥量为N 4.836 kg/667 m2;P2O52.085 kg/667 m2;K2O 3.585 kg/667 m2。肥料利用率
本文以韩国李明博总统访华为契机,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战略背景及内涵,并探讨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韩两国以及有关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政府绩效评估是推动政府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提高和改善绩效实现有效治理。有效的政府治理要求多元主体参与治理,那么在政府绩效评估领域,也必须有公民主体的参与
人才辈出的时代对我们年轻的干部提出了更多更切实的要求,尤其是诞生于高校中的年轻干部,更是由于长时间在高校中从事了许多主要与学生、与提升课堂质量相关的锻炼而渐渐远离
选派高校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高校加强后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现实意义深远。由于政策环境及操作层面等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还需提高;制度设计
作为世界贸易强国,美国也是贸易逆差大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相伴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在美国国内,贸易逆差问题既是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的问题,也是国会
日前,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机制砂推广应用的意见》。《意见》要求,力争到2020年,全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