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居于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胃癌死亡占恶性肿瘤死亡23.2%,其中胃癌死亡率男性为30.1/10万,女性为13.8/10万,居于所有恶性肿瘤首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国胃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胃癌治疗,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的手段。随着腹腔镜胆道手术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开展及大范围推广,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自Kitano于1994年报道了首例腹腔镜辅助下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以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断发展。文献报道至2005年底在日本已施行腹腔镜胃手术近600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业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之一。但在国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仅少数医院开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自2003年12月开始开展腹腔镜胃切除术治疗胃癌,至2006年12月共施行38例。本研究对这38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例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探讨这一新术式的安全可行性及肿瘤根治性。研究方法1.对象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38例,排除同期腹腔镜胃癌局部切除术及腹腔镜胃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病例。2.观测指标①一般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主诉及术前检查结果。②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③病理诊断指标:包括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近端切缘、远端切缘、病理类型、TMN分期(国际抗癌联盟1997年)。④术后恢复指标:包括并发症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3.统计分析资料收集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x±s表示。结果1.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26岁至77岁,平均年龄56.68±10.78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19例,黑便8例,腹胀9例,其余2例于体检时偶然发现。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及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明确为胃癌,其中肿瘤位于贲门部2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8例,胃窦部25例:位于小弯侧31例,大弯侧7例。2.38例除1例因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胰腺头部而中转开腹外,余37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7例,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7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手术时间200~420min,平均时间295.39±50.38min;术中出血50~600ml,平均出血量148.55±96.45ml;切口长度4.8~6.5cm,平均长度5.6±0.72cm。3.术后病理诊断:高分化腺癌8例,高中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5例,中低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伴部分印戒细胞癌3例,印戒细胞癌7例,未分化癌2例,黏液腺癌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变4例。淋巴结清扫数目8~47个,平均数21.95±9.88个,中位数21个,其中淋巴结清扫数超过15个29例,低于15个9例。所有病例切缘均为阴性,近端切缘与肿瘤距离为2.5~10cm,平均距离6.41±2.13cm;远端切缘与肿瘤距离为2.1~11cm,平均距离6.22±1.98cm。TNM分期(国际抗癌联盟1997年):ⅠA期9例,ⅠB期2例,Ⅱ期3例,ⅢA期15例,ⅢB期5例,另有原位癌4例。4.患者术后2~6天恢复胃肠蠕动,平均时间3.68±1.21d;术后2~7d开始进食流质,平均时间3.82±1.43d;术后7~19d出院,平均时间9.08±3.31d,中位时间8天。术后住院时间超过14天的5例,1例患者年龄72,术前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术后因出现肺部感染住院周期延长;另4例因术后住院期间行第一次化疗,住院周期延长。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漏病例。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肿瘤根治的要求,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可应用于早期胃癌及部分病灶局限、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