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中国高校中交替传译的教学情况。作者以“巴黎学派”和“吉尔模式”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了问卷中的问题。经比较和分析八个交传课程的调查结果,作者认为吉尔就初始阶段翻译和口译训练做出的论断是正确的。作者认为,同笔译课比较,口译课的开设时间还不长,因此,口译课应采用以口译过程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强调动态的技能培养,而不应沿用翻译课中强调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和知识面拓展这一以译文比较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口译教材应以技能而不是主题为主线进行编撰。 本文回顾了口译职业的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以“释意理论”和“吉尔模式”为理论基础,作者从口、笔译差异的角度探讨了口译的过程和特点。 口译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但是口译直到二战结束时才在跨语言交际中得到普及。联合国的建立以及联合国各机构举行的会议、辩论等使口译更加为公众所了解。自上世纪下半叶起,口译已成为人类跨语言口头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口译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口译员主要是为宗教传播服务。他们为异域的法师和传教士进行的口译被记录下来并润色,成为以后中国信众了解宗教的基础和根据。中国加入联合国后,口译才成为正式职业。从业者大部分是外交官和政府官员。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增加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对口译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2000年,国家教委将口译定为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 出于对口译研究和教学的兴趣,通过对口译研究和教学现状的调查,作者发现当今的口译研究还处在自发的、无组织的、经验总结式的状态。口译教学开展时间不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笔译教学的经验和方法。鉴于口译和笔译的差异,口译教学需要优化。 口译和笔译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工作媒介不同。口译的工作对象是口头语言,而笔译的对象是书面语言。第二,口笔译的工作方式不同。笔译时,译者可以有暂时的停顿,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也可馨硕士学位论文入认S‘I’ER’S『1 1 IESIS以有时间在谴词造句上斟酌;口译时,译者工作时间紧迫,只能靠自己。第三,口笔译者应培养不同的能力。笔译者可以不用将译入语说得很好,但应有很强的写作技能。口译者则必须具有非常好的语言技能和一定的百科知识才能参加口译训练。 作者认为口译的特点由口译的过程决定。口译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原语输入,脱离语言外壳的思维及释意,和目的语输出三个阶段。因此,口译的两个显著特点应为即时临场性和一定程度的信息传输自由性。口译的评价标准应为 “准”、“JI匝”、“快”o 作者设计了交传能力培养和教学的问卷,并对国内八所大学的口译课进行了调查。虽然由于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知识面的限制,问卷调查中的交传教学大部分还是遵循比较传统的翻译结果比较和语言知识传授模式,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吉尔关于口译课初始阶段应采用针对口译过程各阶段特点的能力培养模式是正确的。 作者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提出高校英语系口译课的教学应以交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同时在训练材料的选择中应兼顾学生主题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培养和提高。作者就如下交传技能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相对应地提出了教学建议:译前长期准备和短期准备,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识别,笔记,“形象化”,数字传译(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分数和小数以及倍数和百分比),跳译,鹦鹉学舌,询问,文化差异意识(包括习语、笑话、幽默和双关语)和译员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