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解渴于焦渴的途中——论陈敬容诗歌的生命主题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陈敬容诗歌中反复提及的“焦渴”一词作为切入点,来探究诗人作为女性诗人双重身份个体的独特的生命意识,在“焦渴”与解“渴”的生命旅途中的悖论式找寻,以此挖掘一个更为鲜活的九叶派诗人重要代表之一的精神内核。全文按诗人“焦渴”意识的缘起、在诗歌中的呈现及对其“焦渴”解“渴”的路径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焦渴”之源   此章节分为两部分:一.诗人的创伤情感体验:陈敬容一生所经历的多次“逃离”与“反叛”,不幸和磨难,有着女性生命体验的普遍性,也带有诗人自己的“创伤性情感体验”的个例特征。通过对诗人创伤性情感体验的梳理与分析来阐释由诗人“焦渴”所反映的生命意识的缘起,其中包括诗人后来创作中“男性气质”显现的成因的剖析;二.鞭打感情的智性追求:通过分析波德莱尔、里尔克等诗人的作品、创作思想对陈敬容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勾勒诗人在诗歌中“焦渴”意识产生及发展的心理动因。   第二章“焦渴”之在   此章节重点论述陈敬容的“焦渴”心态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种种呈现及表达。诗人的“焦渴”是一种情感酝酿与蒸馏、抑制与爆发反复循环、不断加强的动态历程,笔者试图通过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语词元素、意象与意象群及诗歌节奏的情感表现等等的分析与阐释,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诗人“焦渴”意识的表达:一.爱与“风暴”的交响;二.“幽室”与都市的变奏;三.冷与暖的悖论式呈现;四.我与“我”的反噬。   第三章“焦渴”之流   此章节试图结合诗人创作不同时期风格的变化与曲折坎坷的生存体验,剖析诗人“焦渴”与解“渴”心态的嬗变过程(焦渴→解渴→愈渴)。笔者认为,诗人为生命的解“渴”之旅历经了“环抱→抛掷→超越”的心理动态发展与变化的历程。陈敬容的生命焦渴最终并未获得解“渴”的结局,但反映了诗人“焦渴→解渴→愈渴”的诗歌发展脉络从整体看来却是绵延不断、永恒超越的。也就是说,诗人所解之“渴”同时亦是新生之“渴”,解渴的过程本身便意味着新的“焦渴”的酝酿与诞生,这一历程充分展现了陈敬容诗歌中更为鲜活的精神内核。
其他文献
汪曾祺的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一个特例,有关他的小说、散文创作的研究在他逝世之后也“成风”,而他的文论思想更是值得研究。汪曾祺的文论思想散布于他的散文中,
学位
学位
鲍照是六朝诗坛上一位重要的拟作大家。他一生诗歌创作数量较多,今存二百零四首,其中拟诗高达一百一十多首。虽然目前学术界对鲍照其人、其诗的研究较多,但很少有学者专门探
马雅可夫斯基早年是未来主义诗人,后来却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创始人,他的文学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十分重要。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敢于打破禁区,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