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跟驰区间的混驾交通流跟驰建模及其稳定性调控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网联车辆的发展使得未来道路交通系统将由多种驾驶主体构成,且随着智能网联车渗透率增加,交通流演变特征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不同驾驶主体及其跟驰规则的存在导致混驾交通流与单一交通流在跟驰间距、行驶速度及状态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目前以自然人驾驶车辆为参照对象的智能网联车辆始终对前车状态敏感响应且缺乏与其他车辆动态交互,本文重新制定了混驾交通流中自然人驾驶车辆和智能网联车辆的跟驰规则及其动态交互方法,并对交通流稳定性调控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首先,考虑到混驾交通流中多种跟驰规则的交互需求,引入驾驶员感知车头间距以表征其驾驶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然人驾驶车辆跟驰模型,即,模糊全速度差模型。通过控制论方法,分别解析了驾驶员感知车头间距及其对前车速度响应程度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基于NGSIM数据给出了模糊规则中输入和输出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采用遗传算法分别对激进型和保守型车辆的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引入了智能驾驶模型作为对照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标定。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验证了改进模型与真实交通流的拟合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模糊全速度差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车辆局部速度变化,因而相比于智能驾驶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通过对比平均均方根百分比误差值,可以发现所提出的模糊全速度差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精度,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借鉴基本图理论和三相交通流理论思想为智能网联车辆提出了一种包含:稳态速度区间和动态速度区间的离散跟驰区间跟驰规则,并确定了相应区间的车辆跟驰模型及区间范围。将各跟驰区间的切换转化为切换系统问题,提出了离散跟驰区间跟驰模型在任意切换信号下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此外,文中还对模型的最小安全车头间距进行了改进,并探讨了该参数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仿真分析方法验证了所提出离散跟驰区间跟驰模型在实际交通流和大尺度扰动作用情况下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离散跟驰区间跟驰模型在任意切换条件下满足系统的全局渐进稳定性。相比于现有模型,所述离散跟驰区间跟驰模型能够通过调整最小安全车头间距与跟驰区间范围进一步提高交通流的稳定性。再次,在离散跟驰区间跟驰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前车感知车头间距信息,并提出了混驾交通流车辆跟驰模型,实现了相邻车辆之间驾驶特性动态交互。采用传递函数理论方法分别提出了单一交通流和混驾交通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探讨了模型参数以及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相邻车辆驾驶特性动态交互的引入对混驾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前车感知车头间距信息,能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以及交通流的通行能力,特别是当前车为保守型车辆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跟驰车辆的行驶车速。随着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及其最小安全车头时距的增加,交通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性增强。最后,引入了多前车速度信息,提出了基于多前车速度反馈的智能网联车辆跟驰模型,以实现混驾交通流的稳定性调控。通过传递函数理论方法获得了多前车速度信息作用下交通流的稳定性条件。针对包含自然人驾驶车辆和智能网联车辆的混驾交通流,构建了局部车队系统,并提出了该系统在不同通信车辆数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方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局部车队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速度反馈参数一定时,随着局部车队系统中通信车辆数的增加,车辆的整体行驶速度有所提高,且其速度振幅得以降低,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未来智能网联车辆发展需求,探讨了混驾交通流中车辆跟驰规则、车辆之间动态交互以及交通流稳定性调控等问题,并在跟驰建模、稳定性解析和稳定性调控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可以为智能网联车辆提供新的跟驰规则与稳定性调控方法,丰富了交通流领域的理论成果。此外,本研究为智能网联车辆纵向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车辆编队行驶及其系统开发具有一定指引作用。
其他文献
本博士论文研究了带高斯Brown运动或非高斯Lévy运动的随机动力系统的迁移现象。由于受到随机扰动(噪声)的干扰,动力系统展现出许多不同于确定型系统的行为。随机系统的亚稳态(metastable states)之间的跃迁即为这些有趣且重要的现象之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一、带高斯Brown运动的随机动力系统的最可能迁移轨道的等价描述与刻画;二、带高斯Brown运动的随机动力系统的最可能迁移时间
学位
目的:探讨ST3GAL5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1、通过GEO数据库中三组膀胱癌数据集不同膀胱癌类型筛选出目标差异基因,同时收集TCGA、GTEx、GEO、Oncomine、GENT2、CCLE等多组独立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中ST3GAL5在膀胱癌患者组织及细胞系中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信息资料,分析ST3GAL5在泛癌与配对正常组织、膀胱癌与正常膀胱组织、肌层浸润性与非
学位
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的研制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极大地提升了船体外板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该弯板机可灵活调整压头高度,设置不同模具形状,降低船舶板材非批量生产的经济成本;尽管非对压排列的压头克服了板材的压痕和折皱问题,但板材的回弹仍是弯板机成形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SKWB-400作为实验主要设备,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材料板条和板材在多压头作用下的成
学位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四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受益于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其中,贸易开放作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内容,发展尤为突出,当前我国贸易规模已然是世界第一。国际贸易的发展拓宽了市场边界,带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而劳动作为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其市场也
学位
当前船舶砰击规范中,通常把砰击压力当作静压力进行压力预报和船体板设计。而实际上砰击压力是一种沿船体表面移动的脉冲压力,充分考虑砰击压力的移动特性和脉冲动力特性进行砰击压力预报、结构响应预测和船体结构设计将更加准确、合理。本文开发了一种自动化落体砰击试验装置,设计并进行了系列落体砰击试验,对砰击压力的移动特性(砰击压力移动过程中脉冲形状、砰击压力系数、持续时间和移动速度的变化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进而
学位
随着反舰导弹的快速发展,其隐蔽性、命中精度和毁伤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大型水面舰船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由反舰导弹战斗部爆炸瞬间产生的高速破片能够对舰船内部重要设备和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使大型舰船丧失作战能力甚至沉没,因此被动防护结构是保障舰船生命力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型水面舰船利用其内部空间大的优势设置多舱室防护结构来防御反舰武器爆炸载荷,保护内部重要舱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大型水面舰船的
学位
本文研究桥梁支座使用的氯丁橡胶材料的超弹性、黏弹性和黏超弹性本构模型,分析材料的热流变特性、预应变效应和Payne,建立黏弹性本构模型。利用黏弹性本构模型对支座的静、动态黏弹性性能进行参数分析,得到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蠕变、能耗等变化规律,为设计提供相关思路。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概述如下。1.从橡胶材料的静态角度出发,对橡胶进行单轴拉伸、压缩和蠕变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理论分析对本构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利
学位
大跨度索结构跨越体系在石油、天然气的管道输送工程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缆索结构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受温度湿度变化等的影响,缆索易出现锈蚀情况,严重时会发生断索事故。碳纤维索具有高强轻质、耐腐蚀、耐高温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可有效地解决传统钢索面临的困扰,然而碳纤维材料在实际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较少。采用轻质的碳纤维索代替传统钢索,将使得全桥结构更加轻柔,其抗风抗震等动力性能的变化尤未可知。为解决上述
学位
先进复合材料的使用是实现船舶轻量化的必然举措。功能梯度材料因其具备材料属性在单方向或多方向上光滑、连续分布的特点,克服了传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分层和应力集中的问题,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如何建立功能梯度板的静、动力学分析模型,准确预报其弯曲、振动、屈曲特性,并系统性研究材料参数、几何参数等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功能梯度板高阶剪切变形理论
学位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交通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力,城镇化进程对交通发展有更高的需求。进入新世纪,中国迈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发挥综合交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以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发展,有赖于对两者发展关系的准确把握。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二者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