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危、急、重病之一,发病既有复杂的病理基础,又有其凶险多变的演变过程,不但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后遗症状,也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深入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目标。针刺治疗脑卒中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中就有过相关记载,尤其在恢复期针刺能够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如肢体功能、吞咽功能等,目前仍然被临床广泛应用。实验研究证实,针刺能改善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动物神经症状的缺损、降低缺血缺氧对组织的损伤程度、促进损伤区的修复和功能重建等。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区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缺氧状态,防止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是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重点,本实验从缺血损伤区为切入点,观察局部JAKS表达的变化,结合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验证针刺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造模采用MCAO的方法,选择热凝闭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术后2小时,24小时,3天各时段大鼠脑内Jak1水平变化,细胞凋亡指数及行为学的改变,以及电针百会,大椎对以上指标的影响,并探讨针刺调节作用的相关机制。1.引用Berderson和Belayev等的方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2h、1d、3d根据瘫痪肢体运动等的情况,按照0-4分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损伤越重。2.通过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3.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针灸预处理后各脑缺血2h、1d、3d损伤区脑内JAK1水平表达,对照研究其干预效应。结果(1)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术后2h模型组与针刺组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缺损体征,较假手术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d,大鼠多表现为一侧前肢内旋或内收,侧向挤压时损伤对侧肌力下降,部分可以转圈行走或偶尔转圈行走;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d,模型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减轻,与假手术组有显著差异(P<0.01),电针组大鼠恢复明显,与假手术组仍有差异(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有差异(P<0.05)(2)神经凋亡指数假手术组在各时间段未见明显凋亡细胞;2h,模型组、电针组见少量凋亡细胞,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4h,模型组和电针组可见大量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电针组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3d,电针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减少,电针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JAK1水平检测假手术组未见明显表达,模型组脑缺血损伤后2h见少量表达,24h可见明显表达增加,持续至第3天仍有表达,电针组2h见少量表达,24h可见明显表达增加,第三天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引起大鼠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脑组织神经细胞存在细胞凋亡,而电针刺激督脉“大椎”穴、“百会”穴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有效抑制缺血后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JAK1蛋白在正常脑组织中处于低磷酸化表达状态,而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有较为明显的JAK1蛋白表达,经过电针治疗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模型JAK1蛋白表达升高,考虑电针治疗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可能通过对JAK1蛋白表达和磷酸化的良性调节而发挥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脑缺血可诱发JAK1蛋白的表达,电针治疗组能明显上调JAK1蛋白的活性,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对脑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