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了解山西省暗娼人群的社会人口学、吸毒和商业性行为、性病感染状况等特征。②了解暗娼人群的HIV、梅毒和HCV感染现状。③为控制暗娼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①通过绘制场所分布图、抽取调查场所、抽取监测人群三步抽样法,确定14个暗娼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每个哨点调查样本量400人。②边访谈边进行调查,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统一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暗娼的社会人口学、性行为和吸毒行为及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等。采集调查对象血清5513份,检测HIV抗体、梅毒抗体和HCV抗体。⑧监测数据统一录入艾滋病哨点监测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建立Excel 2003数据库,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暗娼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接受预防服务的情况、性行为和吸毒行为特征、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等采用描述性分析;中高档场所和低档场所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①2009年调查暗娼5514人,中高档场所和低档场所各占88.63%和11.37%。暗娼主要集中在青年人群,年龄中位数为24岁,20-29岁者占58.36%,中高档场所和低档场所年龄构成无显著性差异(P=0.583)。暗娼以未婚居多(54.06%),两种场所的婚姻状况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02),中高档场所中未婚的较多,低档场所中再婚者比例相对较多。暗娼户籍为本省较多(50.71%),两种场所暗娼户籍所在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高档场所外省的较多,低档场所则本省的较多。暗娼汉族为主(92.22%),两种场所民族构成不同(P<0.001)。文化程度以初中最多(62.88%),两种场所的文化程度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中高档场所暗娼的文化水平较高。中高档场所暗娼流动性相对于低档场所较大,低档场所较稳定(P<0.001)。②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4.86%,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均在85%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共同进餐和“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的知晓率较低。两种场所知晓率总体上无差异(P=0.204)。③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82.87%,中高档场所较低(P<0.001)。最近一个月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低档场所暗娼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高,中高档场所则有时使用和从未使用的比例较高(P<0.001)。④23人有吸毒史,吸毒比例为4.23‰,两种场所无差异(P=0.285);其中4人有注射吸毒史,均来自中高档场所;平均每天注射吸毒0.75次;与别人共用针具1人,但最近六个月未共用针具。⑤最近一年49人曾被诊断性病,患病率为9.19‰;中高档场所和低档场所比较无差异(P=0.548):罹患性病以尖锐湿疣最多。⑥最近一年,暗娼人群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占34.28%,低档场所暗娼接受服务水平较高(P<0.001)。主要是接受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服务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服务的比例高(P<0.001、P<0.001);同伴教育则两种场所无差异(P=0.504)。⑦29.01%的暗娼最近一年曾检测过艾滋病抗体,其中91.50%知道检测结果,检测比例和掌握检测结果的比例均为低档场所暗娼较高(P<0.001、P<0.001)。⑧采集血清5513份,检测到HIV抗体阳性率为0.54‰,均为中高档场所暗娼;检测到梅毒抗体、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6‰、6.53‰,两种场所的两种抗体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784、P=0.270)。结论暗娼人群年龄较轻、文化水平偏低、流动性大,对自身存在感染艾滋病风险的认识薄弱。少数有吸毒行为,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因素,提示暗娼人群具有感染和传播HIV、梅毒和HCV的高危因素。本调查显示中高档场所的暗娼基数大、外省户籍多、流动性较大、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不全面、无保护性行为比例高、存在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却很少接受艾滋病预防服务,对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HIV感染关注度低,是HIV感染和传播扩散的重点人群。建议今后要加大对暗娼人群的干预工作力度,尤其是对中高档场所暗娼。进一步提高认识,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