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与海岸带的新兴污染物问题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正严肃讨论的热门话题。微塑料(粒径<5 mm)和内分泌干扰物都是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这两类污染物在世界各地的陆地与水体中蔓延积累,被摄入后容易在各类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放大富集,威胁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健康,目前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报道增速较快,我国在东海地区有关于此类新兴污染物的报道则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作为研究区域,研究了典型海滩、水产养殖区海水和水生动物中微塑料的特征和丰度、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分布,观察并分析了微塑料的表面微观形貌特点;另对水产养殖区海水和水生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干扰物浓度也做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为规范微塑料的污染检测与特征分析提供了量化和分析方式参考,为环境中微塑料与内分泌干扰物的联合毒理研究提供了数据筛选,也扩展了微塑料和内分泌干扰物这两类新兴污染物在海岸带与近海水产养殖区污染情况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微塑料在舟山海岸普遍存在,丰度范围为63.7±3.7~4292.2±59.6n/kg,主要分为发泡泡沫、碎片(薄片)、颗粒、薄膜和纤维类。泥质海滩主要微塑料类型为碎片类,粒径主要在1 mm以内,沙质海滩则是发泡类微塑料占比最高,粒径主要分布在1 mm~4.749 mm之间。客货码头附近养殖区海水的微塑料丰度(27.8n/m3)明显高于远离码头的养殖区海水丰度(16.6 n/m3),应该对其影响因素与源进行深入研究,并扩大采样范围以更全面研究微塑料对养殖区的生态威胁。生物样品体内微塑料丰度范围为307.9±9.5~1798.8±57.4 n/kg(湿重),以纤维类为主。这些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可能源自海水与附近海岸,在被食用后会造成人体健康安全隐患。在东极养殖区检测了海水中和生物体内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浓度,进行了雌酮、雌二醇、雌三醇、双酚A、壬基酚、六氯环己烷(六六六,HCHs)和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滴滴涕,DDTs)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海水水样中,壬基酚的浓度范围为2.94~6.70 ng/L。生物样品中,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的浓度范围为0.24~9.36ng/g;壬基酚在厚壳贻贝中的含量为104.40 ng/g,在近江牡蛎中的含量为11.86 ng/g。结果表明东极岛养殖区的水体和生物体内都已经存在有一定浓度的内分泌干扰物,内分泌干扰物对该地养殖海域生态环境已形成了潜在威胁。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微塑料的表面微观特征,发现微塑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主要是凹槽、裂缝、机械摩擦导致的凹坑、片状凸起以及腐蚀坑,其表面杂质、附着物也较多,其相对表面积在环境作用下会增大。这些在环境中存在时间较长的微塑料复杂的表面形态将使其更易吸附并富集其他污染物或有机体,藻类、细菌等生物附着并随微塑料迁移到其他环境后会带来范围更广的环境问题或造成生物入侵等生态危害,后续应更加关注内分泌干扰物与微塑料的结合机制与两类物质的复合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