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已越来越广泛的开始在我国高烈度区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针对高烈度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合理参数化模型建立、型钢混凝土框架构件滞回模型和核心筒分析模型确定、混合结构破坏模式、子结构协同变形和协同受力规律、混合结构设计控制指标和简化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根据现有型钢混凝土构件研究成果,从理论上给出了型钢混凝土压弯构件N-M相关曲线、M_x-M_y相关曲线的形成方法,提出了型钢混凝土构件M-φ曲线的确定及转化为塑性铰M-φ曲线的原则,为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数据,同时作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基础。并对混合结构中钢梁-型钢混凝土柱这种类型的组合框架“强柱弱梁”问题进行了研究,为组合框架“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实现提出了建议。(2)采用有限元程序ADINA,考虑了核心筒墙体高宽比、混凝土等级、轴压比、配筋率和边缘约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混合结构主要抗侧力构件——核心筒墙体的延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延性进行了研究。最后,根据高宽比较大剪力墙的受力和变形特点,结合有限元程序SAP2000,对用于混合结构剪力墙模拟的多垂直杆宏观模型进行了确定。(3)采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在不同结构刚度特征值λ和核心筒高宽比H/b时的各种破坏模式特征以及对应不同模式的抗震能力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结构变形规律及其随地震作用增大的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混合结构破坏模式、核心筒高宽比H/b和结构刚度特征值λ取值以及结构设计宏观位移控制指标等提出了建议。(4)对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凝土筒体混合结构的协同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包括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倾覆力矩分配、剪力墙和框架柱的内力状态和截面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根据结构和构件的受力情况研究,对框架剪力分担率、构件轴压比等设计控制指标提出了建议。(5)根据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数据,确定了型钢混凝土框架刚度退化模型,并结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刚度变形规律,提出了框架-核心筒双重结构体系可用基于刚度退化的反应谱方法进行三阶段抗震设计。给出了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