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风风雨雨37载,我国居民生活品质日益提升,生活水平日益改善,逐渐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民经济亦经历了飞速发展到稳中求进的过程。同时,城乡居民财富不断累加,收入逐年提升。其中,财产性收入的增速远超其他来源收入,成为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财产性收入的来源也亦日趋多元化。这是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投资渠道不断扩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作为衡量一个经济体市场化程度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财产性收入已然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关注。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量扩张、飞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财产性收入比重过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绝对值差距越来越大,并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十分紧迫、亟待解决。在居民财产性收入获取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配套制度的调整、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如何提高财产性收入,如何进行调控和布局,如何促进其合理增长,如何有效控制其内部结构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何缓解整个进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财产性收入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首先梳理了古今中外学者对“财产”的内涵及范畴的界定,提出财产性收入的内涵及特征,并对收入、财产和财产性收入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予以辨析;其次,阐述古典经济学派、庸俗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财产性收入思想溯源;再次,阐述了财产性收入差距的理论基础,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结构主义的理解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辨析;最后是对以往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一一回顾。第2章概述了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发展演进过程。该演变历程和结构变化与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息息相关。而财富结构不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阶层结构、决定政治体制,也是决定未来财富增长以及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决定因素。由财富积累而引致的财产性收入总额上涨,内部构成多样化,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广泛存在。第3章分析了财产性收入对国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和影响。财产性收入对国民收入的增收效应表现在间接作用在投资、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间接和直接推演了其对国民收入的正向促进,但考虑到其特殊属性,容易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从而有扩大收入差距的负向效应;其次介绍了几种国民收入差距测度的指标和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最后通过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测度和分解,结论表明,财产性收入内部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其实际增长确实有扩大国民收入差距、加重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效应,但是其比重较小、贡献度较低,目前对于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尚可控制。第4章是财产性收入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是消费与储蓄积累的结构和布局的形成过程。收入、消费、储蓄、资本以及财产性收入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财产性收入是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剩余为基础衍生,且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可能会提升居民消费。本章以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现状。结果表明,在我国,非财产性收入是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第5章分析了金融发展对我国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效果。基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市场为主导的理论,从我国金融发展入手,根据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研究发现,完善和规范的金融体制是城镇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的市场基础,却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影响甚微。因而应完善金融环境、规范金融体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农村投融资体系,使城乡居民拥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金融工具。第6章基于国民收入再分配以政府为主导的理论,对当下收入再分配相关制度、手段和措施,结合区域经济扶持,对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所有制、城镇化、社会保障制度均显著促进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所得税负与财产性收入负相关,说明我国的税制结构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教育存量指标与财产性收入弱相关,但仍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一省贸易开放度、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以及经济增速都与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显著正相关。第7章在前文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典型发达国家的财产性收入结构、收入分配制度、农业补贴制度、财政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予以比较和分析。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演变过程与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息息相关,制度变迁所呈现出来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更好地解释了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演变历程;2.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结构仍不合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阶层差距仍广泛存在,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偏低,与“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相差甚远。要解决中国的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要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入手,从调整财富结构和完善制度体系入手,既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又要合理规避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3.理论上,财产性收入对民间投资、消费、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其特殊属性会扩大收入差距。实证表明,我国的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很高,内部收入不平等问题严重,且确实造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由于其本身比重较小、贡献度较低,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尚可控制;4.在我国,非财产性收入是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高,短期内尚未对居民消费形成正向的促进作用;5.收入初次分配范畴内,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是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的市场基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农村金融资源配给匮乏,金融发展滞后,金融创新缓慢,证券市场、理财市场均不规范,金融指标的影响系数较小;6.收入再分配范畴内,所有权制度、城镇化、社会保障制度均显著促进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负与财产性收入负相关,教育存量指标与财产性收入弱相关,区域贸易开放度、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以及经济增速都与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显著正相关;7.土地所有权制度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财税制度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制约,城镇化指标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把握城镇化指导思想,利用其发展机会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制度安排,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