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领型”村庄治理模式研究——以河北省献县蔡西村为个案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家宝总理经常讲,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村庄治理中最核心的要素,如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完善村庄治理结构,重塑村庄秩序,是当前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   20世纪90年代,蔡西村经历了村庄治理从混乱无序、干群关系紧张,到农业生产有条不紊、农民积极性高涨的转变。在此转变的过程中技术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有关理论,以蔡西村技术引进为切入点,通过对蔡西村村庄治理模式的兴衰进行阐述和分析,探索技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村级治理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文章大致内容如下:   首先,文章介绍蔡西村村庄概况,并描述20世纪90代蔡西村因传统行政性质的“乡政村治”模式及农民负担过重而导致的治理危机。   其次,阐述蔡西村以危机为契机,在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指引下,引进大棚香瓜种植技术,开创技术引领型村庄治理模式。以技术嵌入实现国家与社会互动,融合国家、社会、村委会、村民为一体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以村委会/技术能人、村民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围绕技术服务整合村庄力量,展开村庄治理。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强化了村委会的职能作用,还密切了村、民关系,使村庄秩序有条不紊的进行。   再次,分析了该村“技术引领型”村庄治理模式的衰落及其原因。由于受国家政策、村庄社会环境、村民价值观变化等影响,该模式并没有持续发展起来,而是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村委会职能萎缩、村干部积极性下降、村民参与度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市场管理不到位等等,使村庄内部治理重陷困境。导致此现象的原因,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价值观念的变化等,总之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蔡西村村庄治理逐步陷入困境。   又次,在总结该村“技术引领型”村庄治理模式衰落的教训和现实要求基础上,提出了重构“村庄治理模式”的建议。在外部,通过加强与政府沟通,公平配置技术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并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以保证国家和高校的技术支持;在内部,建立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村委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架构,并发挥村庄内、外人才力量,以达成农产品质量增长优势和促进农转非就业的双重治理目标。   最后,笔者阐述技术引领型村庄治理模式的一般推广价值,以期为国家回归农村治理找到切入点,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其他文献
巴黎爱乐乐厅的成功也在于它的声学创新,在建筑师和声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三代音乐厅得以实现;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被私有化的背景下,捍卫公共利益的建筑师权力受到限制,导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家关系行为体出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新自由主义提出国家关系行为体多元化的观点,次国家政府也是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地方政府作为次国家政府不断加强参与中
消费者的商标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依法在与经营者交易过程中或交易完成后,自主决定并选择是否移除商品上的商标或接受服务的一项权利。它是消费者选择权外延之扩张,具有权利行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