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诚信,是形成于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朋友情义和封建国家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伦理道德精神。然而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拥有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解。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已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了制度建设的层面,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建设的基本要求。因生活、学习环境和所受教育等的特殊性,农村中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表现出同一年龄段学生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诚信观主要是建立在传统诚信观上,且与其居住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受网络环境的影响不是很明显等。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诚信品质无论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乃至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农村中学生的诚信品质主流是积极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诚信的认知度都较高,对失信行为比较反感。但诚信缺失依然严重。从影响其发展的力量来看,农村中学生的“诚信意识”及其行为方式,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中观、微观的外部因素以及农村中学生个体内部因素两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塑造的。比如:缺少德育的家庭环境、农村家长不够诚信等:农村学校存在教育诚信和诚信教育问题等;农村社会“财大于德”现象仍然存在、社会风气败坏等;农村中学生责任意识淡漠、自控反思能力较差等。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诚信品质,应以农村学生为本,从他们成长、学习、生活方面入手,体现农村中学生的诚信特点。重视农村中学生的诚信品质的提高,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大力营造普遍诚信的家庭氛围、学校氛围和社会氛围,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诚信品质的接班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