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唯识论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范畴相通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同之处。由于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畴具有丰富的涵义,但难以理解。因此,把唯识心理学的认知范畴与现代心理学中相应的范畴解释出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唯识论,然后,将唯识论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理论范畴加以比较。现代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概念,如用唯识论的术语来分析大体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感觉属现量认识;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且具有主观特征,所以是比量的认识。关于现代心理学中的人格结构,从唯识论来看,人格可以分成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和圆成实的我。这三个我的互动,形成人的精神生活现象。佛教唯识论的八识观结构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层结构有相同之处。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荣格提出了心理结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就佛教唯识论也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除此之外,佛教唯识论却还有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一共有八识。由此可知,精神分析的三种理论跟佛教唯识论所说的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十分相近。
本论文主要依据无著和世所著作的“唯识三十颂”和SwatiGanguly的“TreatiseinThirtyVersesonMere-Consciousness”英语本,来探讨佛教唯识论的思想内容。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观的详尽解释我们可看到佛教心理学的特色,同时与西方心理学加以比较,就更显示了佛教唯识论与西方心理学的相似。